有巢氏:《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中华民族的建筑鼻祖有巢氏,其部落就在今睢县白庙乡的曹湾附近。
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五氏”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路史》载:“昔载上世,人固多难,有圣人者,教之巢居,冬则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搏兽而食,凿井而饮。桧秸以为蓐,以辟其难。而人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女娲诞生地承匡故城:位于商丘睢县县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
据《路史·太昊记》和清·乾隆十五年《陈州府志》载:“女娲出之承匡之山。”在《中原古典神话论考》中,明确将承匡标注在睢县。
睢县匡城村立有“女娲诞生地”石碑。在烽火台西北角的高岗上,建有女娲殿,供奉着女娲娘娘像。女娲殿后,为人祖殿,供奉着人祖伏羲的神像。据匡城村民介绍,当地人又称烽火台为“女娲补天台”,称狼烟洞为“女娲洞”,古匡城就是女娲出生的“女娲城”。
《战国策》记有“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就是此地。春秋时,承匡为宋国境地。战国宋灭后是魏国境地。秦灭魏后,于此地设承匡县,后以此地“卑湿”,乃徙县于襄陵,而承匡城遂废弃。现城垣仍残存,逶迤数百米。城西南有一夯筑土台,高约十米,台下有土穴,深不可测,民间传为古时报警用的“狼烟洞”,可直通杞县圉镇。台上建关帝庙一座,其年代亦甚古老。庙前原有古柏五株,民间谐称为“五百(柏)零一所庙”。庙宇及古柏毁于20世纪50年代。当地村民80年代于土台上重建了关帝庙。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城蚕娘庙:梁湾蚕姑庙位于河南省柘城县陈青集镇梁湾村,是祭祀轩辕黄帝之妻嫘祖的庙宇。嫘祖又称蚕姑、先蚕、蚕神,被誉为中华圣母。柘城睢县自古以植桑养盛产丝绸,盛产柘丝而闻名。
2011年4月,梁湾蚕姑庙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传说炎帝之子方雷有位女儿叫“嫘祖”,黄帝通婚,被称作“正(元)妃”。
又据《史记·正义》释:“西陵,国名也。”由此可知,上古时期的西陵氏部落即是嫘祖的诞生地。
在太昊伏羲氏和女娲统治时期有个朱襄氏,因辅佐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有功,后被封于“女桑(为一字,读作‘sang’)”地(在今睢县南部的柘城县境内)。《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至今在柘城县故城内仍然保留有朱襄王庙,并且在大仵留有朱襄陵。由于朱襄氏(炎帝)为“凤”姓部落,所以,当他为天子掌管天下时,离其并不远的承匡城和西陵寺(氏)部落,应当属于他的管辖范围。
濯锦池遗址:濯锦池在睢县今北湖公园西侧一带。”清代睢州知州胡范诗有“濯锦池今竟杳然,朅来泮水好盘旋。”这些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往昔锦绣襄邑的美好回忆
诗中的“濯锦池”就是指西汉时期,以盛产丝绸而闻名天下的襄邑(睢县旧称)人,在濯锦池边浣纱、染织。
春秋战国时魏国的陈留,宋国的襄邑和齐国的临淄,桑林茂盛,“田畜而事桑”, 皆以出产各种美锦而著称。春秋时范蠡著《范子计然》云:“白素出三辅,锦大文出陈留,能绣细文出齐。””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这说明当时齐国的刺绣和襄邑的织锦都是当地的重要行业,尤其是襄邑的织锦技术普及程度之高,连愚钝的妇女也变得心灵手巧了。
睢县北湖:睢县北湖
北湖景区位于睢县县城北,北距连霍高速民权、睢县出口12公里,东距商丘火车站6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市160公里,均有较好的公路相通。北湖景区为国家级AAAA景区。睢县北湖景区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又称凤城湖,距离商丘市区以西68公里。睢县北湖水面面积近5000亩,景区位于睢县县城北,景区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水上娱乐设施完善,最著名的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陵、宋襄公望母台、甘菊泉、桃花洞、苏轼留墨处等。2000年,北湖被河南省旅游局批准为省级旅游景区,北湖使睢县有了“中原水城”的美誉。
无忧寺塔也叫周塔: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平岗镇西2公里处。据明朝李孟旸纂修的《睢州志》记载,“无忧寺,在州南四十里周塔村,寺中有塔,名无忧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