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去世:隐姓埋名30年,捐献千万奖金,一生无名却永留青史

文叔故事汇 2025-02-07 15:25:19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湖北武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

这位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

自幼他就勤奋好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颗科学报国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大学期间,黄旭华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

在那里,他不仅汲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加入进步学生社团,积极宣传进步思想,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58年,一个改变黄旭华一生的任务悄然降临。

当时,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增强国防实力,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

黄旭华凭借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被秘召进京,参与“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

从那一刻起,黄旭华隐姓埋名,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人间蒸发”。

这30年里,他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守口如瓶。

他的家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只知道他消失了,仿佛人间蒸发。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曾这样说。

在他心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生活。

投身核潜艇研制的黄旭华,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科研条件。

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经验借鉴,甚至连核潜艇长什么样,他们都没有见过,但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

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计算核心数据;为了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他们甚至用上了磅秤。

就这样,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黄旭华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共同攻克了核潜艇研制的七大关键技术,史称“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正式交付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一速度震惊了世界。

那一刻,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让中国在世界核潜艇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

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任务,稍有不慎,就可能艇毁人亡。

当时已经64岁的黄旭华,毅然决定亲自上艇坐镇。

“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他的话语坚定有力。

最终,核潜艇成功抵达水下极限深度,完成预定深潜试验,黄旭华也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

完成核潜艇研制任务后,黄旭华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时刻关心国家科技事业、核潜艇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和奖金,黄旭华却看得很淡。

他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其中捐资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他还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作科普,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学好本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在生活中,黄旭华是一个简单而又深情的人。

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妻子李世英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晚年的黄旭华,总觉得亏欠家人太多,他会帮妻子做菜、洗碗,享受着难得的家庭时光。

黄旭华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30年的隐姓埋名,换来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从无到有;他用千万奖金的捐献,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如今,黄旭华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永垂不朽。

4 阅读:423
评论列表
  • 2025-02-07 15:48

    黄老千古,民族脊梁,一路走好!

  • 2025-02-07 15:44

    [大哭][大哭][大哭]先生大义!!!

  • 2025-02-07 16:21

    看过黄老的纪录片,向黄老一样为国防奉献一生的华夏瑰宝致敬!

文叔故事汇

简介:品故事、谈成长,于文字之间,见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