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战役:广东抗战中的重要篇章,三次大规模的攻防战

北街老酒 2024-09-18 14:14:01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长河中,粤北战役犹如一颗璀璨而又沉重的明珠,镶嵌在广东中北部山区的抗战画卷之上。这是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大规模殊死较量,战役共历经三次大规模进攻,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广东地区的抗战局势。

一、战役背景与日军的企图

1939年至1944年期间,日军为了实现其侵略野心,妄图攻占当时广东省政府驻地韶关,进而打通粤汉铁路。广州沦陷后,日军以广州为据点,开始积极筹划对粤北地区的进攻。其第21军司令部战斗指挥所迁至广州,不断进行兵力集结和战前准备,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埋下了伏笔。

二、第一次粤北战役(从化之战)

1.双方兵力部署

日军方面,由第21军司令安藤利吉指挥,投入了第18师团、第104师团、近卫混成旅团、海军陆战队及伪军一部,兵力共达2万余人,并得到航空兵50架飞机的支援。其作战计划明确,第18师团和海军陆战队由增城出永汉,经左潭、地派进犯煤坑;近卫混成旅团由沈港经从化良口、吕田会合煤坑友军,出翁远进攻曲江。

中国军队方面,由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余汉谋指挥,粤军第62、63、65军,独立第20旅,第66军第151师和中央军第54军陈列部参战,兵力约10万人(一说5万)。

各军沿日军进攻路线设置防御工事进行阻击。其中第62军黄韬埔驻守佛冈、圆盘、花县等地区;第63军张瑞贵部驻守从化牛脊背、煤坑、地派等地;第65军缪培南部驻守英德县清塘和翁源县华乌、大镇,为总预备队。然而,粤军主力第64军抗日同军第66军圆规(此处可能存在表述不清,推测是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部队战力受损),使得整体战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战役进程

防御阶段(1939年12月18 - 26日)

自11月21日起,粤汉铁路南段就开始有双方军队的接触。12月中旬,日军分三路大举北犯。左路为第104师团第107旅团一部组成的西山支队,沿粤汉铁路北上,进展至清远扒江时,与国军3个师遭遇,预备队第65军遂投入战斗。与此同时,中部的近卫混成旅团先头部队500余人于12月18日从沈港进犯从化街口,被第63军第186师第547旅击退。

但19日敌军增援1000余人,经过反复肉搏,从化最终失守。日军沿翁从公路继续北进,21日,2000余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突破第186师防线,攻陷吉隆冈,之后分两路继续进攻。一路于23日占领牛备吉,另一路一度于22日突破第185师阵地,攻陷鸦洞两口,25日,3000余人在10余架飞机配合下突破第66军第151师阵地,攻占吕田。

右路的第18师团和海军陆战队于12月中旬由增城沿增江支流北上,至25日,先后攻陷龙门、派潭、正果、永汉、地派、梅坑等地,第63军153师、第151师和独立第2师屡退守金竹、远沙田一线。24日,左翼日军强渡扒江,威胁韶关,广东省主席李汉浑向中央求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土木系第54军陈列部由湖南驰援粤北,归余汉谋统一指挥。12月29日,日军攻占翁源,30日,左翼日军进占英德,其先头部队抵达新江区,韶关告急,广东省府被迫临时迁往连县。

反攻阶段(1939年12月26 - 31日)

1939年12月下旬,日军在桂南会战中损失惨重,尤其是昆仑关战役,国民党中央军精锐第5军重创日军精锐第5师团主力第21旅团。安藤利吉遂决定缩小粤北战役规模,将主力转用于桂南。

12月26日,余汉谋根据敌情令各军全线反攻。他在致蒋介石的电报中表达了作战的决心,尽管此前战斗艰苦,部队伤亡过半,但趁日军深入、部队分离、山地崎岖且后方空虚之际,决定全部转移攻势。

第63军长张瑞贵率领151师、153师、154师、186师、独2师旅、教导团等,经敌后袭击吕田、两口之敌,由南向北进攻;第62军黄涛率领152师、157师自佛冈附近先向东南方攻击从化、增城敌军之根据地,再与63军协同全力反攻;副总司令裴南指挥65军坚守主阵地,余汉谋率直属部队亲赴前线,并发动民众空室清野以策应全面作战。

12月27 - 31日,第62、63、65军及地方自卫团等在围坑、吕田、牛背脊、两口一线向敌反攻,苦战5昼夜,收复部分原阵地要点。12月30日,中央军第54军主力到达曲江,其前锋向翁远、清塘攻击前进,粤军第65、62军则转向从南夹击日军。

日军开始全线撤退,此时黄韬将军率第62军突然穿插袭击日军后方重要据点牛脊背,牛脊背位于从化县城北约40公里处,是翁源至从化公路上日军的重要补给据点。黄涛重创日军近卫师团一个连队,歼敌千余人,并将敌储存的粮草、弹药、车辆全部焚毁,这一行动截断了日军后方补给线,彻底改变了战局。

追击阶段(1940年1月1 - 8日)

早在12月20日,日军就已决定缩小作战规模,将作战目标从韶关改为翁源、英德一线,企图尽快结束军事行动。

由于急需增援桂南会战且粤北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安藤利吉令粤北日军于1940年1月1日从翁源大镇、河东支线分头南窜,向广州方向撤退。余汉谋令第54军由官渡向清塘、白沙、十里、从化追击,第63军在回龙、水口、梅坑间尾击日军,第62、65军分别在沙田、吕田、洋口和清塘、黄牛头、刘备几间截击、围击日军。

1日起,日军在10余架飞机掩护下分路南撤,一路由白沙向水头、佛冈、从化撤退。2 - 8日,国军先后收复翁源、官渡、从化、粮口、派潭、永汉等地,先头部队逼近沈岗、太平,日军退回广州、增城。

3.战役伤亡与影响

关于双方伤亡情况,日军阵亡293人,伤1281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记载国军伤亡17400名,而余汉谋称毙敌军官236名、士兵9800余名,伤敌军官87员、士兵3700余名,俘敌军官4员、士兵58名,缴获敌火炮10门、炮弹800余发、重机枪12挺、轻机枪33挺、步枪330支、子弹35000余发,夺获敌军马80匹、伤毙敌马千余匹及其他军用品甚多。

虽然双方战报可能存在缩水或夸大之处,但第一次粤北战役的胜利无疑大大鼓舞了广东军民的抗战信心。会战结束后,第12集团军政治部在曲江公园举行粤北大捷战利品展览会,以宣传此次会战的战果。蒋介石在战役进行时也密切关注,甚至自拟对敌精神作战之发言稿,战役胜利后对此次战役也表示赞许,称粤军猛攻使日军不能达成攻占韶关目的,其他各战区也因此掌握主动优势,日军无法实施打通粤汉路的计划。

前两次粤北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在1944年11月的第三次粤北战役中,日军攻占了韶关,打通了粤汉铁路,广东省国民政府被迫向西部山区迁移。粤北战役见证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抵抗,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军队为保卫家园、抗击日寇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这些战役中的每一次战斗、每一位战士的英勇事迹,都将永远铭刻在广东抗战的历史丰碑之上,激励着后人珍视和平、砥砺前行。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