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耻辱之战,六十万唐军缘何溃败于五万燕军?

北街老酒 2024-08-29 14:29:39

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之名举兵造反,攻克洛阳后称帝,国号大燕。这场叛乱即安史之乱,此后十几年,安禄山势力与唐朝廷势力相互拉锯。安禄山残暴无道,不得民心。公元 757 年,安禄山被杀害,唐朝顺利收复洛阳等失地。然而,邺城一战,唐军 60 万人竟不敌 5 万燕军,最终溃败。那么,邺城之战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又为何会成为唐朝的一段耻辱历史呢?

其一,安庆旭弑父夺位,唐军陕郡大胜。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统领的燕军连破中原,长驱直入,攻破长安城,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沦陷、君主逃亡,似乎预示着唐朝的没落。肃宗即位后,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宰相之职,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决意讨伐安禄山叛军。 当时河北一带的叛军统领是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率领下,唐军很快收复河北。

公元 757 年,燕国内部发生宫变。安禄山之子安庆旭身为嫡子,在父亲登基后做起皇帝梦。但安禄山喜爱的段氏为其生下一子,这让安庆旭深感危机,担心弟弟会取代自己。于是,安庆旭伙同宦官,趁安禄山熟睡将其杀害。彼时的安禄山患有眼疾,双目几近失明,且因身形肥胖,背后常生褥疮。在安庆旭看来,老父亲已不中用。

此次政变后,安庆旭成功登基,成为燕国第二任皇帝。然而,他不像安禄山那般有号召力,许多老将不服其统领,相继离去。可见,安庆旭仅有谋反之心,却无统筹之才与用臣之道。 唐朝廷抓住机会,在郭子仪指挥下,联合回纥大军讨伐叛军。旧唐书记载,757 年二月,即安禄山死后第二个月,郭子仪率兵攻打河东郡太原,大获全胜。

唐肃宗认为当务之急是收复两京,于是在与回纥的联军下,郭子仪与叛军在陕郡一带交战。唐军出战优势明显,追击叛军时却反陷包围圈。但叛军没想到,回纥骑兵从侧面冲下,将其冲散。随后,在唐军和回纥的围攻下,燕军死伤数十万人。二月十八,郭子仪入城洛阳。此役,唐朝廷成功收复洛阳及河内等多处失地。

可惜的是,唐军未乘胜追击,给了安庆旭再度苟延残喘的机会。 其二,邺城之战,60 万唐军不敌 5 万燕军。安庆旭逃出洛阳后,前往邺城落脚,身边仅 1300 余人。若此时唐军乘胜追击,很可能直接攻破叛军大本营。但唐肃宗未命郭子仪继续进军,而是让其返回都城休整。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唐朝已过鼎盛时期,历经数年战乱,中原失地刚刚收复,国库紧张。洛阳收回的物资全给了回纥军马,南面物资又不能迅速抵达前线,唐朝在国力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只能先休养一段时间。

彼时的叛军在被围剿后,也暂时失去反扑能力。史思明在陕郡战败、太原失利后,被安庆绪下令回范阳驻守。但渐渐地,史思明不愿听从安庆旭的命令,尤其是当他坐拥大部分安禄山财产后,决定归顺唐朝廷。于是,他带领范阳下面 13个郡和 8 万军队归顺,唐肃宗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然而,这只是史思明的如意算盘,他既不服安庆旭,也不服唐朝廷。

此时的唐朝和叛军分别休养了长达一年之久。到了公元 758 年,唐肃宗认为是时候彻底反击叛军。加上当时北方战线已不存在,各方军队也分别得到扩充,围剿邺城之战拉开帷幕。公元 758 年秋天,唐军开始围攻邺城,沿黄河前进。在李光弼的河东军出动下,魏州被早早占领。当时的叛军南下,在魏州遭河东军攻击,几乎溃散,只得躲入邺城城中。

唐军随即攻城,但攻城并非唐军强项。到第二年二月,唐军围攻邺城近四个月,仍无法破城。《资治通鉴》记载:三月壬申,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整整六十万军队,唐肃宗派出九个节度使,分别掌管各区兵力,却未设置统一指挥,导致唐朝军队各自为战。加上郭子仪和李光弼原本就有矛盾,两人更不可能屈居人下。

尽管两人在先前的战斗中还互相配合,但涉及元帅一职,谁也不服谁。这样的安排,似乎也注定了唐军大败的结局。与此同时,史思明再次反叛。他在范阳地区收敛财政、扩充军队,遭到唐肃宗猜忌。在坐以待毙还是救援安庆旭的难题面前,他选择举兵南下支援安庆旭。 三月,史思明率领 5 万亲兵南下,切断唐军粮草路线,乘胜追击,在渭州全歼崔光远手下兵马,随后又遭郭子仪反击,双方打成平手。

失去粮草供给后,唐军只好向南撤退,但一部分被史思明队伍在安阳附近拦住。当时的唐军士气低迷,毫无团结之心,各自为战。 为了反扑,各个节度使商量后决定在原地与史思明决战。而此时郭子仪率领的军团不在此,反而是李光弼率领的其他军团在一线。在史思明的骑兵逼近下,唐朝步兵陷入被动,许多军人的军事能力根本无法与史思明的精兵相比。

于是,在一番战斗中,各路兵马纷纷有了撤退的迹象。河东军团在撤退途中侧翼受袭,几乎完全被打散。这时郭子仪才从后方赶到,却将步兵两侧的缺点暴露在史思明的骑兵面前,战场战力根本无法部署,整个战场乱成一团。 就在此时,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将整个战局掀翻。

随后本就溃散的唐军,更是泯然于风沙之中。战局已定,60 万唐军一溃千里。除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队伍有规矩地撤离,其余队伍几乎全是四散而逃。 可以看出,唐朝即便军队再多,如果不团结、不听指挥,在战场就是被人宰割的绵羊。

而这次战争失利,唐肃宗、郭子仪、李光弼和众多节度使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史思明仅用 5 万人便重创 60 万唐朝军队,实在是唐朝的奇耻大辱,是记录在册的黑历史。后世也有人指出,称唐朝 60 万兵马是夸张说法,实际上计算当时的兵力,只有大约 20 万左右,只不过是对外号称 60 万。

但不论是 60 万还是 20 万,都远超史思明的 5 万人手,并且都是翻倍的存在。说到底,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唐军不团结,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调度和后方充足的资源,甚至每个军团都害怕承担责任,避而不谈。

1 阅读: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