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诸多豪门家族的传奇故事令人唏嘘不已,其中,马氏家族的一段血腥惨案,更是如一颗沉重的石子,在岁月的湖面上激起层层涟漪。20世纪初的香港,马叙朝,这位叱咤风云的顶级富豪,凭借着非凡的商业头脑,打造出一个横跨铁路船运、地产、银行和保险等多领域的庞大商业帝国。彼时,马氏家族的财富与地产规模,在香港可谓首屈一指,风光无限。
马叙朝,1878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县白沙镇。幼年时,他背井离乡奔赴香港谋生,凭借着不懈努力与拼搏,成功创立绸缎庄,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自此开启了财富积累的辉煌历程。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他还积极涉足政界,凭借卓越的社会贡献,被香港政府授予太平绅士称号。不仅如此,他心怀慈善,在1925年和1928年,分别担任了东华三院和保良局的主席,一时风头无两,马家也迎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
然而,命运的轨迹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个人生活方面,马叙朝遭遇了沉重打击。元配妻子早早离世,且未留下子嗣。为延续家族血脉,他先后迎娶虞氏和黄氏。两位夫人相继为他生下6个儿子与6个女儿,共12个孩子。后来,几个儿子陆续成婚,又为家族增添了三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可到了40年代和50年代,马叙朝的长子和次子相继英年早逝,且都未留下子嗣,之后他自己也因病离世。此时,家族中6个女儿均已出嫁,仅剩下黄氏所生的三个儿子:三子马维熏、四子马维炬和六子马维超。
1959年6月24日,马叙朝溘然长逝,留下了巨额遗产,包括多家公司和海量地产。可谁也没想到,他生前所立的遗嘱,竟成了家族内部矛盾爆发的导火索。遗嘱指定虞氏、黄氏、四子马维炬和嫡孙马瑞良为遗产执行人。由于两位老太太年事已高且目不识丁,基本不参与遗产管理,而嫡孙当时年纪尚小,不够成熟,于是遗产执行大权便实际落在了马维炬一人手中。这一安排,引起了马维熏的强烈不满。马维超长期定居澳洲,对家族遗产事宜不太关心,可马维熏却认为自己被排除在遗产执行之外,是父亲的偏心所致。
先来看马家这两位关键人物。马维炬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在著名的皇仁书院接受优质教育,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学习经商之道,一直被视为家族未来的接班人。而马维熏同样毕业于皇仁书院,还曾远渡重洋到英国留学。但不幸的是,20岁那年,他因肺病不得不切除肺叶,此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也因此未能参与家族生意。长期旅居英国的他,习惯用英语交流,与家人沟通甚少,性格也变得愈发孤僻。50年代初,马维熏曾试图为家族生意出一份力,却遭到父亲拒绝,这让他深感失望,觉得父亲厚此薄彼。失望之下,他再次前往英国学习裁缝。然而,回到香港后,他发现所学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无所事事。
马叙朝离世后,马维熏满心期待能接管家族公司,一展抱负,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遗产执行人是弟弟马维炬。心有不甘的马维熏决定聘请律师,试图挑战遗嘱,争夺执行权,可最终未能成功。此后,马维熏多次找马维炬理论,每次都不欢而散,甚至发展到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的地步。但马维炬始终坚守父亲遗嘱,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马维熏的诉求置之不理。
1961年8月15日清晨,命运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这天,二太虞氏和三太黄氏吃完早餐后外出,家中女佣何简也前往隔壁34号别墅照顾马家孙子。此时,马家大宅中仅剩下马维熏和马维炬两兄弟。上午11点50分左右,正在隔壁陪孩子玩耍的何简,突然听到32号大宅传来阵阵喊叫声。她心头一惊,赶忙返回查看情况。刚跑到花园前,就看见两兄弟从二楼飞奔而出,一路冲向后花园。马维炬试图打开后门逃走,可刚解开锁,马维熏便追了上来,手持利刃,对着他连续猛刺。瞬间,马维炬惨叫连连,鲜血四溅,倒在门角。何简见状,毫不犹豫地冲上前救援,却也被失控的马维熏刺伤。何简忍痛逃出屋外,一边拼命奔跑,一边大声呼救:“四少死了!”
邻居陈先生听到呼救声,赶忙出门查看。只见受伤的何简朝他跑来,而马维熏手持凶器,在花园中来回徘徊。陈先生意识到事情严重性,急忙借来电话向警局报案。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赶到案发现场。他们将重伤的马维炬紧急送往医院,随后对大宅展开搜索。起初,警方以为凶手已经逃离,可就在这时,马维熏竟出现在二楼阳台,用英语对着楼下警员喊道:“嘿,我在这里!”警员迅速上楼,询问他与伤者的关系。马维熏一脸平静,承认伤者是自己弟弟,并带领警员来到卧室,指着一把血迹斑斑的刀子说:“我用这把刀刺了他。”接着,又指向一旁的一堆血衣,称是作案后换下来的。他的态度冷静得可怕,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与他毫无关系。
警方随后将马维熏带回警局审讯。审讯过程中,马维熏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直言作案动机是遗产纠纷,还说道:“我想过如果不动手,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警方翻查记录发现,这并非两兄弟首次因家产问题发生激烈冲突,此前两人就曾有过一次严重的肢体冲突,当时马维炬受伤严重,住院治疗了两周。可这一次,冲突的结果却无比惨烈。案发当天下午1点,医院传来噩耗,马维炬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消息传到警局,马维熏非但没有丝毫悲伤,反而显得异常兴奋。
在当时的香港,尚未废除死刑,且这起案件证据确凿,有凶手供述、凶器以及血衣等铁证。然而,案件的审理过程却波折不断。血案曝光后,迅速轰动整个香港,次日各大报纸头条纷纷聚焦此案,将作案动机归结为不满遗产分配或争夺家产。这确实也是马维熏被捕后,首次向警方交代的作案原因。但没过多久,他便改口,称作案是源于对父亲遗嘱的不满。两者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区别。马叙朝的遗嘱中,虽指定了四位遗产执行人,但每个儿子都有一份遗产,每个孙子有半份,马维熏的那份并未减少。他真正争夺的,除了部分遗产,更多的是家族中的话语权。他认为,两位长兄去世后,自己作为家族中儿子辈份最大的,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理应成为遗产执行人。
马叙朝去世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遗产税尚未评估完毕,家产也未正式分配。马维熏担心这段时间家族新添孙子,会稀释自己能分到的遗产份额,于是提议加快公司清算和遗产分配进程。可几位遗产执行人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认为他无权干涉遗产相关事宜。马维炬为避免冲突,甚至经常不在家吃饭。但两人同住一宅,矛盾终究还是无法避免。
1961年8月10日,几位遗嘱执行人召开家庭会议,马维熏被排除在外。8月15日,马维熏因想了解会议内容,走进弟弟房间询问。可马维炬对他的问题充耳不闻,转身就走。马维熏顿时怒火中烧,冲动之下拿起刀子追了出去。据他后来供述,当时只是想吓唬弟弟。在客厅追上马维炬时,马维炬突然转身抬手,像是要还手。马维熏称,在这一瞬间,自己条件反射般挥出一拳,却忘了手中握着刀子。之后的事情如同噩梦,他失去理智,不受控制地对弟弟发起攻击,甚至记不清到底刺了弟弟多少下,直到听到女佣的尖叫,才回过神来,发现弟弟已倒在血泊之中。
这是马维熏在后续审讯中给出的第二份口供,与第一份口供存在明显矛盾。第一份口供中,他表明是经过思考后动手;而第二份口供却称,自己在犯案时失去自制力,是出于自卫。并且,他先是详细描述了案发细节,之后又说对作案过程毫无记忆。法庭上,控方律师针对这些矛盾点进行质问,马维熏解释称,自己是根据现场情况推断自己可能与弟弟受伤有关,至于是否伤害了女佣何简,他表示毫无印象。
案件审理期间,马维熏在拘留所试图自杀,后被及时发现,转至精神病科接受检查。辩方律师见状,抓住这一点,试图以马维熏患有精神病为由,推翻谋杀罪指控。他们请来精神病专家施某为被告作证。施某在对马维熏进行检查,并与他的家人、同学和朋友交谈后,得出结论:马维熏在案发时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发病时会产生被迫害幻想,情绪失控,无法分辨对错,且在数分钟至10分钟内失去自制力,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意识,事后通常会极度后悔。
辩方还找来马维熏的外国朋友,描述案发前他的异常反应,如谈话时突然改变话题、多疑、觉得别人对他有敌意等。此外,立法局议员郭某也出庭作证,提及按照中国传统习俗,马维熏应有权处理家族遗产,但也说明这一习俗并无明文规定 。
面对辩方的一系列辩护,控方也不甘示弱,请来曾检查过马维熏的精神病院院长叶医生及其助手黄医生。两人坚定表示,马维熏并未表现出任何精神疾病症状。叶医生称,与马维熏面谈时,感觉他智力出众,表达想法直率且理性,只是性格较为顽固。马维熏能清晰回忆行凶细节,这足以证明他作案时头脑清醒。此外,叶医生还透露,马维熏曾在会谈中表露出预谋杀害弟弟的意图,这与他的第一份口供相符。
经过4天的激烈审理,1961年11月17日,由5名男性和2名女性组成的陪审团,经过3个半小时的商议,一致裁定马维熏谋杀罪名成立,法官依法判处其死刑。辩方律师随即提起上诉,声称有新证据,包括马维熏的姐姐马沛娴、母亲黄氏以及家中女佣的证词。马沛娴称曾与控辩双方医生会面,双方诊断结论相反,她要求出庭揭露与控方叶医生的会谈内容,以证明其结论有误;黄氏原本计划在初审时出庭,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希望在上诉时讲述儿子案发前的异常行为,如感觉被跟踪等,还透露马维熏的侄子也有精神问题;女佣则主要为佐证黄氏所说情况。
12月20日,高院何依婷收到辩方上诉。何依婷审查多个英国案例后认为,辩方提出的证据不符合上诉标准。控辩双方医生对被告的检查虽结论不同,但不能算作新证据。对于黄氏的证词,即便她出庭,也不会对陪审团裁决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拒绝接受辩方上诉请求。辩方还提出原审法官未充分考虑马维熏因激怒而误杀的可能性,何依婷认为,案发时马维炬的行为,包括不理会马维熏和抬手等,不足以让人愤怒到失控,即便加上对遗嘱的不满和家族公司处理方式的分歧,也不构成挑衅,不存在因激怒而误杀的可能。1962年1月17日,何依婷驳回辩方所有上诉,案件提交至英国枢密院,辩方在此同样未能成功上诉。
就在人们以为案件即将画上句号时,马维熏的姐姐马沛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营救行动。这一次,她不再依赖法律途径,而是试图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当时,香港总督拥有豁免犯人死刑的权力,可时任总督的柏立基及行政局于5月23日宣布,不对马维熏行使这一权力,并计划于5月29日执行绞刑。然而,在绞刑执行前四天,即5月25日,《民报》头版刊登了马沛娴的公开信《我可怜的弟弟马维熏》。
信中详细披露了马维熏的悲惨童年:由于母亲黄氏是三房,在家中地位低下,马维熏自出生便不受重视。3岁时,他因血液问题患上皮肤病,浑身污秽邋遢,家人都不愿接近他。父亲马叙朝算命后,认为他会损害自己名誉,对他更加厌恶。在学校,马维熏虽身材高大,但性格内向,常遭同学欺负。他极具艺术天分,曾因画老师肖像被批评。18岁时,他拒绝父亲安排的婚事,被断绝经济支持。40年代,他染上肺病切除肺叶,想参与家族事业却被拒,去英国学裁缝回国后也找不到合适工作。
马沛娴还提到,尽管发生了悲剧,但两兄弟关系其实很紧密。马维炬曾因抢别人女友,让马维熏担心他遭报复,每晚都等他安全回家才放心。她坚称马维熏有精神问题,时常疑神疑鬼、沉默不语、表情怪异,甚至幻想自己是警察指挥交通。马维熏因父亲偏心、被排除在遗产执行之外,精神疾病愈发严重,他并非贪图钱财,不会为遗产杀人。最后,马沛娴恳请港督体恤年迈的母亲,免弟弟一死,让他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
公开信一经发表,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众多民众对马维熏心生同情。马沛娴迅速组织签名活动,短短几天就收集到4000多人的支持,不少公众人士也向港督请愿。在死刑执行前夕,马沛娴通过布政司向港督递交呈文,请求暂缓执行,港督考虑后暂时延迟行刑。但政府最终仍坚持在6月4日执行死刑。马沛娴仍不放弃,6月3日晚求见港督,再次使行刑日期推迟。
可这一切努力都只是让马维熏多活了几天,6月8日,他最终还是被处以死刑,年仅41岁。马沛贤原本安排的美国精神科医生,在马维熏被处死后第二天才抵达香港。马维炬出殡时,因膝下无子,无人挂孝,到场来宾寥寥无几。此后,曾经辉煌一时的马氏豪门,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
这起血案,究竟是精神疾病作祟,还是因遗产问题引发的兄弟反目?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性、家族矛盾以及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一同探讨这段尘封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