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春,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两位革命元勋——朱德和周恩来,却爆发了一场“争执”。
这场“争执”持续了许久,双方仍然分不出高下,却惊动了毛主席。
毛主席赶来后,听说了两人争执的原因,却笑着说到:我站在朱老总这边。
周恩来与朱德究竟为何“争执”?毛主席为何拉偏架?这场“争执”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
人才争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格外稀缺,各个部门和军队都对顶尖的人才趋之若鹜,在这个背景下,周恩来和朱德也因为一个顶尖人才而陷入了一场“争夺战”。
周恩来的一贯作风是思路缜密、布局深远,他对外交领域的未来有着长远的考量。
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作为刚刚成立的外交部的掌舵人,他迫切需要一个对苏联文化和军事体系了解深入的人物,去为新中国赢得国际上的更多支持。
而解放军第二兵团司令许光达许光达,正是他心中的完美人选。
朱德听闻周恩来的意图后,多年的默契合作让他对总理的高瞻远瞩毫不怀疑,但在军事上,他同样知道许光达的重要性。
许光达不仅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更是一位少见的“技术型将领”,精通现代化军事装备。
新中国初期,军队需要许光达这样既有战略眼光又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如果他离开,无异于拔掉军队的一颗重要齿轮。
周恩来试图说服朱德放人,他列举了许光达的留学经历和他在苏联的广泛人脉,还强调外交部刚刚起步,特别需要一位熟悉苏联情况的人来接手对外事务。
周恩来的理由无可挑剔,字字珠玑,既是对新中国未来的负责,也充满了对许光达的肯定。
朱德却坚定地表示,当前形势复杂,军事力量建设更为重要。
“你要的人才不少,换一个吧!”朱德说道。
他甚至提出了其他几位符合条件的人选,希望能说服周恩来放弃,可无论朱德如何劝说,周恩来却始终只提一个名字:“许光达。”
这场谈话从白天延续到夜晚,双方各自坚持立场,场面虽没有剑拔弩张,却也难分高下。
毛主席拉偏架会议室中,周恩来和朱德的讨论已经持续了许久,气氛虽不失和谐,却因争论而显得凝重。
就在他们彼此无法说服对方时,毛主席面带微笑走进来,轻轻挥了挥手打破了僵局:
“你们两位,可是在这里探讨什么国家大事啊?”
周恩来和朱德几乎同时站起身,互相递了个眼神,朱德率先开口:
“主席,我们在讨论许光达的调任问题,总理想调他去外交部,我觉得他更适合留在军队。”
随后,他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简洁明了地说了一遍。
毛主席一边听着,一边用手中的烟杆轻敲桌面,慢条斯理地说道:
“两位都说得有理,不过,你们这样僵持下去,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啊。”
毛主席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游移,似乎在权衡利弊,他稍作停顿,用坚定而缓和的语气说道:“这件事上,我站在朱老总这边。”
这句话刚落音,周恩来轻轻皱起眉头,似乎还想继续争取,但毛主席接下来的话却让他瞬间沉思。
“恩来同志,你想想看,许光达是黄埔军校出身,在苏联学过坦克,还学了几年炮兵,他这样的人才,放到外交部当然有用,但在军队里,他能带出一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现代化部队——装甲兵,你说,这样的专长,如果用到军队中,是不是更物尽其用?”
周恩来沉吟片刻,问道:“可主席,军队里能找到的人才不少,但外交部真的很缺一个熟悉苏联的人,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工作恐怕很难开展。”
毛主席闻言笑了,拿起烟杆,幽默地说道:“恩来同志,军队里确实人才济济,但许光达是块特殊的砖,正好能补我这块大墙,他不仅要留在军队,还得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后,他不慌不忙地抛出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让许光达负责组建一支装甲兵部队,如今世界军事力量发展迅速,我们的新中国不能落后。”
朱德点头道:“主席说得对,装甲兵确实是当前急需的发展重点。”
周恩来也终于释然,缓缓点头说道:“既然主席有如此考虑,那我自然没话可说了,不过,我还要再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填补外交部的空缺。”
毛主席哈哈大笑:“恩来同志,这才是我们的总理风范嘛!你那边的人选,朱老总一定会配合的,只要不碰这块‘砖’,其他的都好说!”
三人相视一笑,气氛终于从之前的紧张转为融洽,毛主席随后还调侃道:“朱老总,你这次是赢了,可要好好感谢我这偏架拉得妙啊!”
这场简短却不失深意的调解,凸显了毛主席平衡大局的智慧,他不仅解决了许光达的去留问题,还为新中国装甲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装甲兵之父许光达早年间曾接受党组织指派,远赴苏联留学,在苏联的军校操场上,他第一次摸到坦克。
回国后,许光达投入了战争,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不但指挥才能出众,而且对现代武器的运用也非常擅长。
不过,当他接到担任装甲兵司令的命令时,还是感到肩头一沉:新中国的装甲兵,从无到有,全部仰仗于他。
初接任务时,许光达走进一片空旷的演训场,看着寥寥几辆陈旧的坦克,感到既欣喜又忧心。
兴奋的是,现代化装备的雏形终于出现在中国军队中;担忧的是,如何将这些零星的装备和稀少的人才,转化为真正强大的战斗力?
他决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他首先深入全国,走访曾留学苏联的军校同僚,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
为了弥补专业人才的不足,许光达亲自筹划成立了解放军战车学校,自己担任校长。
他常常站在讲台上,给学员们讲述坦克的构造与战术应用,从动力装置到火炮使用,从驾驶技巧到协同作战,事无巨细。
为了让学员们更快掌握驾驶技术,他甚至亲自示范,和战士们一起钻进狭小的坦克驾驶舱,和机械油污、噪音为伴。
但困难接踵而至,当时的中国,缺乏现代化工厂支持,坦克的零配件极为稀缺,甚至连保养维修都成了难题。
许光达咬牙坚持,他将问题一一分解,带领团队与技术人员协作攻关,逐步建立了简易的修理厂和配件生产线。
他还派遣学员到苏联实地学习,尽可能从外国汲取经验。
与此同时,他反复琢磨各国关于坦克运用的经典战例,将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战术理论。
他强调坦克与步兵、炮兵的协同配合,提出了“灵活布置,快速打击”的原则,在他的指导下,一支支年轻的装甲兵队伍逐步成型。
他在训练中设置了极为严格的标准,一次演习中,他要求学员们在极端条件下完成坦克射击,并组织了一场复杂的模拟攻防战。
许多战士为此昼夜操练,坦克车轮在粗糙的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学员们也在这过程中成长为真正的装甲兵战士。
这支装甲兵的迅速崛起,令许光达欣慰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
“装甲兵是新中国的脊梁,我们必须用钢铁意志,打造出钢铁洪流。”
这份信念成为支撑他的动力,也为中国军队开创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朝鲜战场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火点燃了朝鲜半岛,在这场事关新中国安危的战争中,许光达和他一手打造的装甲兵部队成为关键力量。
初入朝鲜,许光达首先带领几位骨干前往前线进行实地考察,冒着炮火,许光达仔细观察敌军坦克的布防,记录下每辆坦克的型号、移动轨迹以及协同方式。
他还与一线指战员交流,分析他们在徒手对抗坦克时的经验与教训。
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间接射击战术,也被称为“超越射击”。
这个策略摒弃了传统坦克直接对决的方式,而是利用地形优势,将坦克视为一门机动迫击炮,用曲射炮火摧毁敌军的防御工事和掩体。
1951年6月30日,在朝鲜的一个山谷间,志愿军坦克首次迎来了战场的考验。
许光达亲自部署,将部队分为多个小组,隐蔽在山谷两侧,他们的目标,是摧毁敌军的火炮阵地和步兵集群。
当敌军坦克进入射程时,志愿军的坦克手们精准地执行了间接射击,炮弹划过天空,准确地落在敌军阵地,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陷入混乱。
这场战斗,许光达的装甲兵没有与敌军坦克正面对抗,却成功摧毁了敌方的指挥中心和多个炮兵阵地。
但由于新中国装甲兵部队刚刚起步,他们的装备大多是苏联援助的二手坦克,性能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军的主战坦克。
更糟糕的是,由于后勤保障不足,坦克的零配件匮乏,维修困难重重。
许光达没有因此气馁,他一边向后方请求更多资源,一边在战场上以极高的效率分配现有装备,确保每辆坦克都发挥最大作用。
一次战斗中,敌军突然发动反击,试图通过坦克掩护步兵突袭我军阵地。
许光达迅速调度部队,将己方坦克布置成扇形阵列,并利用狭窄的山谷限制敌军坦克的机动性,接着,他指挥坦克兵集中火力,逐个击毁敌军的重型坦克。
最终,这场战斗以志愿军的全面胜利告终,许光达麾下的装甲兵,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实力。
在朝鲜的日日夜夜,许光达几乎未曾休息过,他的坦克兵们在他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为一支经验丰富的钢铁部队。
他们参与了246次战斗,以击毁击伤74辆敌军坦克、摧毁多个敌军火力点的成绩,赢得了“战场利刃”的称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这支年轻的装甲兵部队已经成长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钢铁力量。
许光达的名字,与中国装甲兵部队的崛起紧密相连,他用智慧与毅力,为新中国打下了一块坚实的“铁甲基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