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最怕真菌感染,一旦发生说明两点问题,有的很难治疗好转

逗逗玩转养护 2025-04-26 09:51:0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谁能想到,看似不起眼的“霉菌”一旦在体内扎根,竟可能引发致命危机?许多人直到病情严重才知道,真菌不是“皮肤病”那么简单……

真菌感染,不只是“脚气”那么简单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对“真菌”认识停留在皮肤癣、脚气或者阴道炎这些常见病上。然而,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上升。

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肿瘤化疗人群、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甚至是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都可能成为真菌“盯上”的目标。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全国真菌感染流行病学报告》,重症真菌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0%~60%,某些类型甚至超过70%。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已经摆在医生诊室里的严峻现实。

更令人担忧的是,真菌感染一旦发生,往往暗示了两种潜在的问题:

第一,免疫系统出了问题。身体健康时,真菌即使进入体内,也会被免疫细胞清除。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真菌便会趁虚而入,如同“敌军突袭”,迅速蔓延。

第二,体内菌群失衡。长期滥用抗生素会杀死有益菌,导致肠道、皮肤、阴道等部位的微生态系统崩溃,为真菌创造了“温床”。

真实案例:一个“普通感冒”背后的致命威胁

在南方某三甲医院感染科,曾收治一位年近60岁的男性患者。起初他只是反复发热、咳嗽,以为是普通感冒,去了几次门诊,抗生素用了不少,但症状始终不见好。

直到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被家属紧急送至ICU,才确诊为侵袭性曲霉菌肺炎——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深部真菌感染。

这位患者此前患有糖尿病,且长期服用激素控制慢性病,免疫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而这些恰恰是该类真菌“最爱”的人群。

医生紧急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并联合呼吸机支持,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抢救,才最终转危为安。但治疗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还伴随着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身体的极大损耗。

这一案例并非个例。根据《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的患者超过20万人次,其中绝大多数都伴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

真菌为何如此“难缠”?治疗为何“慢半拍”?

真菌不同于病毒或细菌,它们是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与人类自身的细胞更为相似。这种“相似性”导致医生在使用药物时必须非常谨慎。

抗真菌药物的杀伤力很难做到“只杀敌,不伤己”,因此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

更关键的是,很多真菌感染起初症状非常模糊,如咳嗽、发热、皮疹、疲劳等,极易与普通感染混淆,造成误诊漏诊。

一些罕见真菌如毛霉菌、组织胞浆菌,甚至需要依赖特殊染色或分子检测手段才能明确诊断,这也让治疗往往“慢半拍”。

而在社区医疗体系尚未全面普及真菌检测设备的现状下,早期识别真菌感染仍是一大挑战。

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你在其中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容易感染真菌。但以下人群需特别警惕: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破坏白细胞功能,降低抵御真菌的能力。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阴道霉菌感染,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真菌性脑膜炎。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者抗生素破坏菌群稳定,激素抑制免疫功能。两者合用时,真菌就像“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

肿瘤化疗人群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伤害了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成为真菌感染的高危对象。

老年人年龄增长带来免疫力自然下降,同时伴随慢性病多发,是真菌最“偏爱”的人群之一。

器官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人群这类人群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身体几乎“裸奔”在真菌面前。

特别提醒:若出现持续不明原因发热、顽固性咳嗽、皮肤反复发炎、不明原因口腔或阴道白斑等,应尽早就医明确是否为真菌引起。

如何防范真菌“入侵”?医生的实用建议来了

真菌虽难治,但并非无解。医生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真菌锦囊”。

稳住免疫是关键保持正常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能有效提升免疫力。睡眠不足、压力大、熬夜、暴饮暴食,都是免疫系统的“杀手”。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感冒灵”,不能滥用。每一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是否使用应听从医生建议。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体内菌群更容易失衡,更要慎用。

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传播途径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高湿场所是霉菌滋生的“天堂”。穿透气鞋袜、勤换洗衣物、多晒太阳,是预防皮肤真菌感染的简单有效手段。

高危人群定期检查有糖尿病、肿瘤、免疫抑制病史的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包括血糖、肝肾功能、真菌抗体等指标的变化。

家中潮湿环境也要警惕墙角、空调滤网、浴室瓷砖缝隙,是霉菌最爱的“栖息地”。保持通风、定期清洁、使用除湿设备,是居家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医生的呼吁:关注健康,从“霉”开始

在门诊中,有太多患者在病情加重后才意识到真菌感染的可怕。医生每天面对的,不只是病菌,而是一个个原本可以避免的家庭悲剧。

真菌感染本不是洪水猛兽,但若轻视它,它就能“吃人不吐骨头”。医学的使命,不只是“治病”,更是“防病”。医生不希望病人在病床上后悔,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健康时多走一步,多做一点。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胜于临渴掘井。”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天天积累的结果。与其等病来敲门,不如先加一道门闩。

当全社会都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认识,重视免疫力的保护,合理用药,科学生活,那么真菌就只能“望门兴叹”。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真菌感染流行病学报告(2024年版)[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4.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 2023, 43(5): 321-328.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分析[J]. 临床医学, 2022, 42(8): 765-770.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1 阅读: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