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热爱国学、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最近,三自的研习方向,比较偏重老庄。
不得不承认,道家思想确实非常迷人。
老子的辩证唯物思想,朴素又充满玄妙,读之令人欲罢不能;
庄子的文风,睿智洒脱,汪洋恣肆,让人不忍释卷。
不过,当我被他们的“道”深深折服和迷醉时,又忽然意识到,他们二位,追寻的,是异乎寻常的纯粹之道;
两位身份都不平常,说白了,人家都是有人供养的,不必考虑生计问题。
而今天,与我类似的众生、凡夫,又怎么可能像他们一样,专注学问,离术而求道呢?!
唱高调很简单,喊口号更是容易,不过,现实终究得面对。
即便个人可以适应粗茶淡饭的生活,可人生在世,又哪可能只顾自己的感受呢?
父母上年纪了,伴侣倦了,宠物老了,这些都是需要用真金白银去应对的问题。
天天对着读者讲一些大道理,根性上乘的,固然能有所领悟,但绝大多数人,可能根本如坠云雾!
看不懂,没兴趣,结果都一样。谈何应用呢?
如果一件事,利人、利己、利于社会,有一方面做不到,都不可能长久,也即是不合道。
最近在反思,自己已经很用心了,效果却并不符合预期。
究竟哪方面做得不够?
今天想到儒家的一句话,忽有所感: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所谓道,它是一切运行的规律,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在天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
只有人能够领悟和掌握道之规律,这意味着,道只有对人来说,才有意义;
只有能够应用、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道,才会被普遍接受。
人道以人性为基础,虽说现代人的人性,普遍于本性上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但你不能否认,本性是人性,扭曲的人性,还是人性!
况且,无论怎样,人的本性是不变的。
扭曲、偏离得再厉害的人,也有着恢复本性的潜能,而这件事,正是证道者的使命。
或许我对于人性,过于苛求了!
曲高必定和寡。
在一个大众拜金、逐利的时代,你怎么可以拿古人的高境界去要求人呢?
当脱离现实处境去追求所谓的道时,就意味着堕入了一种孤芳自赏的境地,对于证道者来说,就成了缘木求鱼一样的行为!
并且,在一个追求实用性的时代,大家应该都想要一些拿来就可以用的方法。
想到这里觉得很惭愧!同时也有所悟。
写作,哪怕不能经世济国,也起码要于人有益。
以前,对于术这个层面的东西,感到轻视,觉得术是很低级的,不值得关注;
现在渐渐意识到,在证道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术的运用,就像人走路,两条腿要力量均衡;
如果其中一条腿不给力,就很难走得平稳、走得长远。
释家认为,世间一切皆无常。唯道永恒,所以它值得用一生去探索。
释家之所以提倡福慧双修,也是一样的道理。
福是慧的因,慧是福的果,二者一样都不能少,少一样,人生会很难过。
世间之福,关系着生存基础,衣食住行,这是术解决的事;
精神的超越与解脱,则需要用道来实现。
二者实属一体两面,不可分离。
道与术,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今后争取为大家提供更接地气、更具实用性的内容,欢迎您多提建设性建议或意见,感恩您的支持和关注!
更多精彩
三自国学:古天乐称港片辉煌不再,用道德经观点,预测一下
老子的“敝而不成”,究竟该作何理解?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