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甲骨文」字义被破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0到1的突破

宇程 2024-03-05 09:11:31

两千多年以来,历代中国学者对「上古典籍」进行认识与研究,都是立足于各自时代的「通行文字」字义。

而且,这种认识与研究的框架,还会受到当时「社会与历史共识」的影响。

所以,这样的认识与研究,与「上古典籍」的本义,必定存在着差异。

因为这样的「认识与研究」存在着一个「假设前提」:

汉字的字义,自古以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这个「假设前提」不成立。

这是因为:

就从文字形成的基本规律来看,除中国以外的所有文字,都是表现「语言」的「拼音文字」。

也就是说,人类是先有「语言」,之后,才形成了用于记载「语言」的符号,这就是「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的特点是「文」与「言」一体。

而中国最早的古文,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文」与「言」分离。

也就是说,每个古文字所对应的,并不是人们日常所用的「语言」。

中国古代早期的古文字在运用中,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以象赋义」。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古汉字不是「象形字」,而是「赋义文字」。

「赋义文字」要比「拼音文字」高级得多。

「拼音文字」是人的「口腔发声」功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对「共同经验」的「声音标记」。

而「赋义文字」就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因为「赋义文字」与「日常语言」是不对应的。

这种与「日常语言」分离的「赋义文字」是怎么产生的呢?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赋义文字」这种全世界独特的现象,那是因为在中国产生「三重文化源头」的过程中,出现了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在中华大地上开创的是第三重的「心智文明」。

「心智文明」包含了两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就是「完整的世界」是一种「多世界」相互重叠而成的「重叠结构世界」。

第二大部分就是处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本身也是「重叠结构」的。

「重叠结构的人」拥有两套不同的「心智系统」。

「第一套心智系统」是每个人在娘胎里就会使用的。

「第二套心智系统」不是人人都会使用的,是智慧的真正来源。

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心智文明」就是在教人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去发现并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

轩辕黄帝用武力统一了中华大地以后,把「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推广。

并且用一种「以象赋义」的「特种图示」记录了「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

这种「以象赋义」的「特种图示」就是汉字的源头。

因为这种「特种图示」在轩辕黄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最后,甚至在周朝成为天子合法性的象征。

基于此,以这种「特种图示」的「以象赋义」原理,发展出来了常规字义的汉字。

所以,在早期的「古代典籍」中,同一种字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字义」:

一种是保留下来的「特种图示」字义,还有一种是由这种「特种图示」发展出来的常规字义。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汉字的「特种图示」字义在慢慢地消失,到了老子与孔子这一代之后,基本上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之后的学者,包括孔子的弟子与子孙,也都只会用常规字义去解读「上古典籍」。

今天我们借助现代人类文明整体成就,重新发现了隐含在汉字中的「特种图示」字义,使得我们能够再现「上古典籍」的真正内涵。

经过我们的解读,发现: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马王堆《帛书•老子》、《古本•大学》、《原本•中庸》所用的汉字,都是「特种图示」字义。

所记载的内容都是:人陷入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

我们把这种「特种图示」称为「黄帝密文:源头甲骨文」。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基本上就是一本「黄帝密文」的字典。

学习掌握「黄帝密文」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与本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