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械回款难问题迎来新解法。
超千亿资金已拨付医院
利好高端设备采购
4月1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5年1-3月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覆盖定点医药机构24.67万家,拨付金额1657亿元》,介绍国内医保即时结算模式推行情况。

截至3月31日,全国24个省份实施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覆盖定点医药机构24.67万家,拨付金额1657亿元。其中,定点医疗机构10.47万家,拨付金额1574亿元;定点药店14.20万家,拨付金额83亿元。此外,各地协同推进即时结算和基金预付,2025年预付基本医保基金723亿元。
据国家医保局介绍,河北、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陕西、青海、新疆等14个省份和兵团相继出台省级即时结算文件。
其中,河北、浙江、安徽、河南等省份选用提高拨付频次的方式,吉林、黑龙江、广西等省份选用压缩月结算时长的方式,北京、上海等省份选用按月预拨的方式。
同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题为《浙江省医保结算模式开启新一轮大变革》的文章,提到浙江正在开展以省域为单位全面推开“日结算、月核算、年清算”结算改革。
根据文章介绍,这种结算模式改革正引发连锁效应,其中包括让医疗机构在采购高端设备、引进人才团队时有了更充足的现金流支撑。
按照国家医保局此前公布的计划,2025年全国80%左右统筹地区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实现基本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
聚集企业账款拖欠:
结算模式优化、外部监督升级
国家医保局已多次发文提到,医保直接结算模式能为医药行业注入“源头活水”。通过缓解医疗机构的现金流压力,药械回款结算周期也有望顺势缩短。
此前,曾对耗材回款周期展开小范围调研,共281人参与投票。投票结果显示,集采耗材回款情况明显好于非集采耗材,49%的参与者表示,集采耗材回款周期能控制在半年内,但也有84位参与者表示,其业务相关耗材回款周期来到了1年以上。

非集采耗材回款周期则更长,多数在1-2年之间。不过也有13位参与者表示,其非集采耗材回款可在3个月内实现。

从上述数据可见,耗材回款周期过长的问题依然存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账款拖欠问题仍较突出。
开年以来,医保“三结算”(即时结算、直接结算、同步结算)改革显著提速,目前全国多地已披露相关成果,部分地区货款回款周期已被压缩至30天左右。
除了优化结算模式,外部监管力度也在同步升级。
据报道,记者从4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2025年工作会议获悉,今年将聚焦“四乱”、拖欠企业账款、企业成本负担重等问题,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
今年3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通过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自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其中提到,对于以往存在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账期长、投诉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均予以回应并提出解决方案,明确规定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
此外,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合同数量、金额等信息通过网站、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截至目前,北京、浙江等多地的卫健、医保部门已发布相关公示。在社会监督的影响下,药械货款逾期的代价将越来越大。
模式优化叠加监督加码,药械回款难问题有望逐渐走向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