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谦德之效》全文译解,收藏!

厚德生益 2025-04-25 14:59:48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原名袁黄,1533—1606)所著的一部劝善励志经典,成书于明万历年间。全书以作者亲身经历和感悟为基础,结合儒释道思想,阐述如何通过自我修行改变命运、提升道德修养。书中核心观点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强调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天定,而是可以通过行善积德、改过自新来主动改造。

《了凡四训》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运改造指南”,明清以来广为流传,影响东亚儒家文化圈。近代更被曾国藩、印光大师等推崇,日本阳明学派亦将其奉为重要经典。现代社会中,其思想常被应用于个人成长、企业管理与心灵修养领域,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作之一。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易经》说:“天道减损自满者而增益谦逊者,大地调整满溢而滋养谦逊者,鬼神惩罚骄横而降福谦卑者,世人厌恶傲慢而亲近谦和者。”因此《易经》中象征谦逊的卦象,六爻皆预示吉祥。《尚书》亦言:“自满招致损失,谦逊获得增益。”我曾多次与学子们一同赴考,常见那些即将显达的贫寒读书人,必有一段谦和的光芒自然流露,如同捧在手心的清泉般明澈动人。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译文】辛未年(1571年)科举会试时,我们嘉善同乡共有十人赴考,其中丁敬宇(名宾)年纪最轻,却极为谦逊。我对费锦坡说:“这位仁兄今年必能高中。”费问:“何以见得?”我答道:“唯有谦逊者能承福报。你看这十人中,有谁如敬宇这般谦恭有礼、诚恳待人,从不争先?有谁如敬宇这般恭敬谨慎、心怀敬畏?又有谁如敬宇这般受辱不争、遭谤不辩?人能如此,天地鬼神都会庇佑,岂有不中的道理?”待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丁丑年(1577年)在京城时,我与冯开之同住,见他待人谦和、举止庄重,全然改变了幼年时的轻浮习性。友人李霁岩性情刚直,常当面指出他的过错,他却始终心平气和地接受,从不反驳。我对他说:“福祸皆有征兆,你心怀至诚谦逊,上天必会眷顾,今年定能高中。”后来他果然考中进士。

赵裕峰光

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赵裕峰(字光远),山东冠县人,年轻时便考中举人,但此后屡试不第。其父时任嘉善县丞,他随父赴任。因仰慕当地名士钱明吾的才学,他带着自己的文章登门求教。钱明吾毫不客气地将其文章批改得面目全非,赵裕峰非但不恼怒,反而心悦诚服地连夜修改。次年,他终在科举中荣登进士榜。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壬辰年(1592年),我入京觐见时结识夏建所,见他气质谦和、态度恭谨,举手投足间谦逊的光芒令人折服。归来后对友人说:“但凡上天要成就一人,必先赋予其智慧而非福报。智慧一旦开启,浮躁者自会踏实,狂放者自能收敛。建所如此温润良善,正是天意启迪之相。”待到放榜之日,他果然考中进士。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江阴人张畏岩学识渊博、文采出众,在文坛颇有声望。甲午年(1594年)南京乡试时,他寄居寺庙,放榜后发现自己落第,便大骂考官有眼无珠。此时一位道士在旁微笑,张畏岩迁怒于他。道士说:“你的文章必定不佳。”

张怒道:“你未读我文章,怎知不好?”道士答:“作文贵在心平气和,如今听你满口怨愤,心气已乱,文章怎能精妙?”张畏岩顿觉惭愧,转而请教。道士点拨:“功名全凭天命,若命里无中,文章再好也无用。须从自身转变。”

张问:“既是天命,如何转变?”道士答:“命运虽由天定,但立命却在于己。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张叹:“我一介寒士,如何行善?”道士道:“善行阴德皆由心发。常存善念,便是无量功德。单说谦逊一事,无需钱财,你为何不反省己过,反怪考官?”

张畏岩自此收敛傲气,勤修善德。丁酉年(1597年),他梦见进入一座高楼,见一本缺页的科举名录,旁人解释:“阴间每三年考核功过,唯有积德无过者方能上榜。缺失的名字,皆是本应考中却因新近德行有亏被除名之人。”又指一行道:“你三年来修身严谨,或可补此空缺,好自为之。”当年放榜,张果然考中第一百零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由此可见,举头三尺之上,必有神明监察;趋吉避凶的关键,全然取决于自身。我们必须端正心念、约束言行,丝毫不触犯天地鬼神的禁忌,同时谦卑自抑,使天地鬼神心生怜悯,方能奠定受福的根基。那些傲慢自满者,必非能成大器之人,纵使偶得功名,也难长久享福。稍有见识者,定不忍因狭隘心量而拒福泽于门外。更何况谦逊使人能虚心受教,广纳善行,这正是修身立业不可或缺的品格。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古语说:“立志求取功名者,终能得功名;立志追求富贵者,终能得富贵。”人的志向如同树木的根基,根深方能叶茂。确立志向之后,须时刻心怀谦卑,在细微处行善积德,如此自然能感通天地,福泽由己创造。

如今许多求取功名者,起初并未立下真切志向,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兴致来了便用功,兴致退了便荒废。正如孟子对齐宣王所言:“若大王真能深爱音乐(喻志向专一),齐国或许能接近治世了?”我对于功名的看法亦是如此——若无至诚恒久之志,终是镜花水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