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退款”曾是电商平台的流量密码,如今却成了商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自2019年拼多多首次推出“仅退款”服务以来,这一政策迅速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标配。
初衷是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减少退货成本,例如生鲜商品腐烂、低价商品退货运费高于货值等场景。然而,随着职业“羊毛党”的崛起和恶意退款行为的泛滥,商家权益被严重侵蚀,甚至出现“卖1000万亏60万”的极端案例。
2024年双11期间,1688平台因“仅退款”引发的商家投诉占比高达62.5%,成为行业矛盾的缩影。
商家抱怨:“一张P图就能白拿货,利润全填了漏洞!”
面对这种失衡,电商平台不得不重新审视规则——“仅退款”究竟是消费者的福音,还是商业生态的毒药?

3月17日,阿里旗下源头厂货平台1688在“好生意大会”宣布,自3月下旬起全面取消“仅退款”,转而由平台根据买家信用体系判定纠纷责任,并自掏腰包补贴符合条件的退款。
这一调整引发热议:商家欢呼“终于不用被白嫖”,消费者则担忧权益缩水。
新规的核心在于两点:
平台兜底,商家松绑对于商品质量问题,若买家信用分达标,平台直接补贴货款,商家无需承担费用,商品也无需退回。例如,15元以下的低价商品或50元以内的生鲜类目,因退货成本过高,平台优先补贴解决。商家自主权回归除质量问题外的其他退款申请,全部交由商家自主处理。商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策,而非被平台“一刀切”规则束缚。这一调整看似削弱消费者权益,实则通过信用分层实现精准治理。诚信用户仍可快速退款,而虚假下单、P图骗款等行为将被记录,相关账号权益受限。
从“流量内卷”到“信任经济”:行业纠偏的三大动因1688的变革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电商行业集体“纠偏”的缩影。其背后有三大推力:
1. 商家生存危机倒逼改革恶意退款导致中小商家利润被吞噬,甚至关店。例如,某渔具商家30%订单被薅羊毛,被迫偷工减料维持成本。1688作为B2B平台,核心用户是产业带工厂和批发商,若商家流失,平台生态将崩塌。因此,清退劣质商家、扶持优质供给成为必然选择。
2. 平台成本与监管压力2024年电商退货成本上涨18%,平台处理纠纷的人力与资金压力激增。同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整改“仅退款”滥用问题,强调公平竞争环境。
3. C端消费者涌入倒逼服务升级1688年度活跃买家数突破1亿,大量C端用户(如小红书博主、宝妈)涌入,其高频小额采购需求与传统B端商家服务能力冲突。平台需在体验与成本间找到新平衡。

尽管新规获商家支持,但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算法误判风险:信用体系依赖大数据,但误判可能误伤诚信买家,或漏筛高智商“灰产”玩家。补贴可持续性:平台承诺承担小额纠纷成本,但若纠纷量激增,成本可能转嫁至商家或消费者。用户习惯落差:部分消费者已习惯“退款不退货”,政策调整可能导致体验落差和流失风险。电商竞争进入“深水区”:谁能重构三角关系?从拼多多、淘宝到1688,平台纷纷调整“仅退款”规则,本质是行业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信号。当低价内卷难以为继,平衡“商家-平台-消费者”三角关系的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1688的激进改革,既是B端生意的“拨乱反正”,也为其全球化战略铺路。通过清退劣质商家、扶持产业带工厂,并计划在越南等地建仓,平台试图在海外市场复制成功模式。
结语
“仅退款”的兴衰折射出电商生态的进化逻辑:
流量红利终会消退,唯有构建健康的信任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对商家而言,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对平台而言,唯有真正“让生意更简单”,才能在这场“堵漏”与“平衡”的战役中胜出。
不知道你看好阿里的这一改变吗?

屁!还是商家卖家。快递在派送中,买家申请仅退款,平台立马同意,买家还签收了!申诉多次都失败!还有买家收到近一个月就过来说什么开发票也是无理由:产品没质量问题,说是质量问题,说什么狗屁不回复不开发票,仅退款!
2024年淘宝刚开始对仅退款赔偿,赔偿了1个月,发现每天要赔偿上亿,后面立马对申诉100失败。不管什么情况都是申诉失败[呲牙笑]
拼夕夕这种低价抢占市场用户策略,再反向大吃特吃商家佣金和罚款,又试图通过百亿补贴和品牌专场提升客单价拉大牌下水,最终结果就是被头部模仿走稀释掉了用户池子,留给拼夕夕的最后就只能是低价消费用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