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专利占比71%!韩国媒体分析美国制裁影响

星辰智 2025-03-27 12:43:43

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备受瞩目,尤其是在专利数量上的增长更是引人关注。

那么,中国芯片产业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美国实施的制裁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

韩国媒体《中央日报》联合大韩商工会议,对韩国、美国、中国、日本、欧盟五大知识产权局的半导体芯片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申请的半导体专利数量占比已从14%大幅攀升至71%,并且仍在持续增长。

这一数据无疑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制裁效果的质疑。

面对美国的封锁,中国企业并未放弃,反而在全产业链上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存储器领域,尽管三星、SK海力士等老牌企业仍占据领先地位,但中国长江存储的崛起不容小觑。

三星凭借3D堆叠技术,拥有约2.3万件相关专利,并已实现280层闪存颗粒堆叠。

长江存储利用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也实现了232层闪存颗粒堆叠,并通过晶圆键合技术将读取速度提升了50%以上。

欧洲专利局的报告指出,长江存储自研架构的专利申请数量已达6892件,虽然与三星、海力士的12206件和8743件仍有一定差距,但考虑到长江存储成立至今不到十年,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短短十年间,长江存储在技术上追赶了韩国企业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充分展现了后发优势。

在逻辑芯片领域,中国企业也克服了重重困难。

由于受到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封锁,中国企业在先进芯片技术方面一度落后。

他们通过多重图案化和3D封装技术,将晶体管的后道金属互连层增加至17层,并利用铜-钌复合阻挡层将电阻降低18%,最终在14nm工艺芯片的基础上实现了等效7nm工艺的性能水平。

虽然这些国产7nm芯片在产能、成本和能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在美国制裁下取得这样的成果已属不易。

国际技术机构techinsights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企业在全面制裁下仍能通过新技术制造先进芯片,这超出了行业预期,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韩国大韩商工会的首席研究院尹正锡指出,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加剧了中国企业的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也正是刺激中国半导体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建议韩国政府为本国芯片企业提供特殊补贴,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中美技术竞争压力。

自2018年美国开始打压中国企业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设备自给率已从5%提升至25%左右,并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以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为代表的芯片设备企业,正推动着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美国半导体协会的报告显示,北方华创的ICP刻蚀机采用了脉冲射频电源技术,可将等离子体密度稳定在±1.5%区间。

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产品则能有效控制线宽粗糙度在1.8nm以下,与国产刻蚀机产品相匹配。

中电科装备集团自主研发的28nm中束流离子注入机已在中芯国际的12英寸生产线投入使用,稳定流片晶圆数量超过200万片。

自2015年起,中电科的芯片制造设备已成功进入中芯国际90nm、55nm、40nm、28nm等芯片生产线,实现量产商用。

此外,中电科还研发出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mm CMP化学抛光设备,并在中芯国际工厂完成技术验证。

该设备的研发突破了10项技术封锁,改进了50多项技术环节,实现了自主技术的市场化发展。

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已在多个技术环节实现自主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的PCT申请数量占比达38%,高价值专利占比提升至22%。

而且,由中国企业开创的设备技术将继续在全球芯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突破,是否会对全球半导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这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0 阅读:2

星辰智

简介:星辰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