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呵护孩子宝贵的“想像力”

章文一 2024-03-24 07:41:22

晓梅是深圳一家上市公司的财会主管,有一个8岁的男孩。现在她正为孩子的教育苦恼。在孩子出生前,晓梅偶尔看见了一套关于孩子的教育方案,故此拿来借鉴使用。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孩子大约在三岁左右就认得1000多字、古诗30多首,算术20以内的加法运算。周围的人们都说是个神童。可是等孩子到了小学时,学习却一直很不理想。

晓梅诉说:“过去确实不懂得小孩,认为孩子是必须听大人的,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现在想起来的确很后悔。孩子3岁多的时候,在幼儿园就十分好动,上小学后更是上课不听课、逗同学,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或罚站在讲台边。伴随而来就是我们的打骂了。如今孩子十分懒,还经常说谎,经常是讲到做不到,早上起床慢慢吞吞,天天写作业的时候潦草应付或者就是经常不完成,孩子写的汉字连他自己都看不懂。为小孩的教育我感觉太费力气,打他的时候,他眼神露出凶光,样子很委屈。不打吧,有时候又极为难忍。如今,我侧重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稍为有点好转,但总感觉效果不佳,这孩子,真让我们发愁。”

其实不仅是晓梅而是不少做家长的感叹,孩子在幼儿园时天真烂漫、热爱思考、喜爱探索、想像力丰富,可到了小学以后却出现了另一番情况。

是谁“夺”走了孩子的想像力?

“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

“1只也没有,因为都吓跑了。”在接受调查的千余名中小学生中,90%的孩子说出了标准答案。

“还有3只。猎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跑了鸟妈妈,还剩下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多可怜啊!”只有一名小学生与众不同。

这是在一次“中国城市儿童想像力和幻想力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讲述的,一个科研调查的现场小插曲。这“1只也没有”的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小学生想像力和幻想力的状况。教育界有识之士对这一状况感到忧虑。

我们常常看到,在学校和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孩子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孩子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这种环境里,孩子们的想像力难以发展。

在一次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测验中,好奇心的分数为33.5分;而冒险性的得分仅为24.8。好奇心反映出孩子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而冒险性弱则说明,孩子们对那些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心存疑虑,缺乏进一步实践的勇气。

上述测验的结果,正好说明,我们孩子的想像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扼制了。

想像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动因。科学实验证明,对孩子进行提早教育只会事倍功半。当孩子对汉字、诗词还没有感兴趣的时候就强行让他们学,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学真正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开始厌倦,提早学习严重挫伤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孩子因此无法专注学习。

孩子应该有探索他自己世界的自由,然而,许多家长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娇”育孩子,替孩子做好一切事情,剥夺了孩子体验的快乐,造成了孩子只会被动接受,而不会主动思维,更谈不上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

许多家长急功近利,为满足“我孩子特聪明”的虚荣心,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强教各种乐器及技能,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还需要探索精神、想像力等内在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是每一次想像都能开花结果,但是很多科技成就都源于想像。飞向蓝天、飞向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正是在这种梦想的吸引下,人类才发明了飞机、飞船。

孩子的想象力绝非先天生成,而在于后天的培养。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对此重视不够,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桎梏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注重的“是什么”,却不去启发孩子问“为什么”;缺少自由生动的讨论,很少有让孩子驰骋想象、自由发挥的机会;孩子回答问题,必须中规中矩,符合教案的标准答案。课后,则让孩子在题海中“遨游”。这种状况必需改变。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会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飞机、轮船、卫星,不会有牛顿定律、相对论;没有斑谰的想象,就没有多彩的文学,就不会有屈原和李白,不会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不会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正因为如此,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信息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要从改革家庭和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着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善于思考、综合素质良好的能够适应新时代竞争的有用之才。

0 阅读:0

章文一

简介:一个热爱生活的心理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