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将领,自身都有一定的性格,如李致远少将,治军很严,铁面无私,让人有些望而生畏,有一个外号叫“八千岁”。
他参加革命之前读过三年私塾,别看读书时间不长,可在那个年代,在都是苦出身的革命队伍中,还算是有些文化的,至少识字、会写。也因为这样,在革命队伍中认字的人,优先到政工岗位上,先后在团里担任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支书记等职。
抗战时期,从连指导员提拔营教导员、团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在担任冀中军分区副政委、旅政委、师政委。
虽然是政工干部,但很讲原则,但脾气也大,有时候抗上。
在担任冀中军分区副政委时,与分区司令员孟庆山因为工作关系吵起来,甚至动手打了孟司令。
孟庆山是宁都起义参加革命的,资历也不算浅,在红军部队担任过团长;抗战爆发后,他被派往家乡河北参加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工作,抗战的几年里也是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笔。
与地方联系上,发动群众,统一抗日力量,使得冀中地区抗日力量不断壮大,阻击河北游击军,并担任司令员。这股力量是非常大的,号称十万游击军。后来部队与吕正操率领的部队组建八路军三纵、冀中军区,他担任纵队副司令兼军区副司令。
1940年兼任冀中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以后冀中军区遭到破坏,此时的他在延安学习,吕正操率部到晋绥军区担任司令员。冀中军区在抗战结束后,上级派杨成武重建冀中军区。
从职务来说,孟庆山过去是他老上级;从领导班子来说也是军区军事主官,无论是否对方问题,动手是不合适的。后来,他也为自己的行为而道歉。有人说他“上打君、下打臣的八千岁”。
解放战争时,他调任独8旅担任政委,与徐德操搭档,在作战方面与旅长发生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在抗战后期,军事工作由军事主官负责,过去是政委有最后决定权。按说作战方面应该按徐德操的意见,明确军政分工。但是不知道什么情况,让徐德操气得都把枪掏出来拍在桌子上。
军政工作上有分歧是正常的,尤其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因为政委在军事上有最后决定权,使得军政主官在围绕军事工作上,军事主官被束缚了。解放战争时,这样的情况可能也发生,比如有些政委担任党委书记,开党委会来决定作战意见,这也给军事主官带来束缚等。
争执归争执,都是为革命。在一起工作,难免会有意见不统一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