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超声:“急诊之眼”助力急诊重症精准救治

西岩宇 2025-02-25 18:07:15

除夕夜,救护车的警笛声响起,一位突发意识丧失的老年男性患者被火速推进抢救室,意识不清、血氧低、呼吸衰竭,情况危在旦夕。值班医师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保证基本生命支持。

此时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嘴唇发紫,机械通气状态下血氧饱和度极低。急诊科医护团队初步判断老人存在脑 血管意外合并呼吸衰竭,具体病因还需进一步检查,为减少转运途中的风险,急救小组决定采用重症超声进行快速诊断。

通过测量患者视神经鞘直径,发现数值远超正常范围,提示高颅压;通过观察心脏、下腔静脉超声,发现存在“下腔静脉塌陷,乳头肌亲吻征“等血容量不足状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通过肺部超声,发现存在左肺大面积肺不张。

有了超声提供的关键信息,急救小组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治疗方案。基于视神经鞘测量结果显示的高颅压及低血容量状态,选择高渗盐水为主的渗透性治疗方案精准进行降颅压治疗的同时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脑灌注。针对肺不张,治疗方案包括调整呼吸机参数、体位管理、进行吸痰等,以促进肺部复张。

床旁超声持续对患者的视神经鞘、血流动力学、肺部情况进行监测。随着治疗的推进,视神经鞘直径逐渐缩小,提示颅内压在慢慢下降,肺部的超声图像也逐渐好转,肺不张的区域在减小。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医护团队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患者颅内压逐渐下降,血流动力学改善,呼吸氧合改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这场与死神的较量取得阶段性胜利,而重症超声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诊断作用,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急诊科医生利用床旁超声观察和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呼吸系统状态,减少患者转运风险的同时,为准确、判断病情提供实时依据,并据此制定了针对性治疗方案,体现出急危重患者床旁超声“早发现、早治疗”的巨大价值。

急危重患者床旁超声不同于传统、由超声科完成的超声检查,由急诊医师主导、目标明确,将超声医学与急诊医学跨学科结合,通过独特的可视化视角,进行全天候即时、可重复、精准、目标导向性诊治,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范畴,不是对传统超声检查的代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