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外交策略正面临严峻考验。从最初坚定依赖西方支持,到如今在多边舞台上频频碰壁,其立场转变折射出战场态势与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的角色推动和平进程,早在2023年便提出包含尊重主权、停火止战等十二点和平倡议。然而,这一方案曾遭泽连斯基公开质疑,西方部分国家也以“立场不中立”为由选择性忽视。讽刺的是,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欧洲援乌疲劳加剧,乌克兰如今却转向呼吁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这种态度的摇摆背后,是乌克兰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三年来,冲突导致乌东四州实际脱离控制,超过千万人流离失所,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尽管西方提供大量军援,但战场僵局未破,而特朗普可能的回归更让基辅担忧“被抛弃”。泽连斯基近期表态愿考虑中国调解,实为对国际支持缩水的被动反应。
中国作为域外国家,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从派遣特使斡旋到推动多边对话平台,中方努力为局势降温创造条件。但解决问题的钥匙始终握在直接当事方手中——俄罗斯的安全诉求、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北约东扩的历史积怨,这些核心矛盾需美俄欧直面协商。
对乌克兰而言,与其“病急乱投医”,不如正视冲突的复杂根源。中国可以搭建桥梁,却无法替代谈判;能够呼吁克制,却难以强加方案。当务之急是冲突各方展现政治智慧,停止零和博弈,真正将民众福祉置于地缘算计之上。
世界的和平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共同的选择。乌克兰危机的出路,或许正藏在这句中国古语中:“解铃还须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