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量子计算领域最近波澜不断,这都是因为一则来自中国的消息。
中国的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从 2024 年 1 月上线开始,全球的访问量已经超过 2000 万次,覆盖了139个国家和地区。而这里面,美国用户的访问量在境外排第一。它搭载的72 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在量子比特数量、相干时间这些指标上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完成了 33.9 万个计算任务,像流体动力学、金融建模还有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涉及。
最关键的是,这个设备的国产化率超过 80%,这意味着中国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实现了全链条的自主可控,并且向欧美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地位发起了挑战。
受到此消息的影响,1月8日那天,美股量子计算板块集体暴跌,其中如Rigetti Computing这样的概念股龙头单日暴跌达11%,主因和Deepseek的冲击一样,华尔街担忧中国技术崛起打破美国垄断。并且,尽管“本源悟空”尚未商业化(未产生直接营收),但其技术实力和低成本优势(中国研发成本约为美国的1/3),这还是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国量子计算公司估值泡沫的强烈警惕。
不过就在昨天,救场者出现了。
2月20日,微软发布了全球首款拓扑量子芯片Majorana 1,采用新型拓扑导体材料,可稳定控制马约拉纳粒子,单芯片可扩展至百万量子比特。这一技术突破将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时间表,从“几十年”缩短至“本十年末”。与依赖传统超导或离子阱技术的竞品相比,拓扑量子比特抗干扰能力更强,且可通过数字化控制简化系统复杂度,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市场震荡:从恐慌性抛售到技术信仰重塑微软发布Majorana 1后,美国本土量子计算公司Quantum Computing Inc.和D-Wave股价当日分别上涨7.8%和8.28%,市场似乎找回来了一些信心。“本源悟空”虽然可怕,但资本对美国本土技术突破也有一些即时响应。因为微软的拓扑架构,被视为解决量子计算规模化难题的关键路径,其与Azure云服务的整合潜力更被寄予厚望。
技术路线分化:超导 vs 拓扑的生死竞速那微软的新量子芯片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长期以来,超导阵营一直面对“实用化”的困局。比如以IBM、谷歌和中国本源量子为代表的超导路线,虽已实现数百量子比特的演示,但纠错成本高昂(每增加1个逻辑量子比特需数千物理量子比特),且极低温环境(接近绝对零度)严重限制了商业化的进程。
而在市场看来,微软专注的拓扑路线,却存在“降维打击”潜力。Majorana 1通过拓扑保护机制,显著降低量子比特的纠错需求,其模块化设计支持芯片级扩展,理论上可在巴掌大的芯片,容纳百万量子比特。如果技术走向成熟,则可能以更低成本、更高稳定性颠覆现有格局。
这背后是一场谁能更快商业化速度博弈。
产业生态博弈:从算力服务到跨界融合不过技术路线之争只是博弈的一个环节,产业生态构建也是竞争的焦点。
中国的量子公司倾向于全产业链自主化与行业渗透,比如本源量子通过“悟空”云平台向全球提供算力服务,已赋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机构完成全球最大规模量子流体动力学仿真。下一步计划向金融、制药企业开放API接口,推动量子计算从科研向商用落地。
但美国则是巨头主导的生态闭环的方式,比如微软将Majorana 1定位为“量子计算+AI”融合的核心引擎,其生成式AI工具Muse,已利用Xbox玩家数据训练三维场景生成能力。未来,量子算力或与Copilot等AI工具深度整合,形成从底层硬件到应用层的闭环生态。
投资逻辑重构:机会与风险的双面性虽然量子计算和AI一样会是未来的大趋势,但短期内波动性非常大,充满了风险。因为所有的量子计算公司都还处于技术验证期,因此资本对“里程碑事件”过度敏感,就算是Majorana 1发布后相关公司的股价反弹,但若后续扩展不及预期,可能引发新一轮抛售。
另外,长期赛道的分化也会加剧,标的选择的难度非常大。
在硬件端:关注拓扑量子等颠覆性技术,微软、本源量子等自主化程度高的企业更具潜力。
在软件端:量子算法和行业解决方案公司(如QC Ware)可能受益于算力普及。
相关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技术路线失败(如离子阱被淘汰)、地缘因素(如中美技术脱钩)及商业化延迟(如黄仁勋说的未来几十年内无法盈利)。
量子计算的三重博弈与未来图景不过未来量子计算将大行其道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从“本源悟空”到Majorana 1,量子计算的竞争已超越单纯技术比拼,演变为国家战略、资本意志与产业生态的复合博弈。
未来十年,量子计算的胜负手或将取决于:
纠错技术的突破速度(拓扑能否兑现百万量子比特承诺);
跨界融合的深度(如量子+AI在药物研发中的落地);
地缘格局的演变(中美技术标准的分割与全球化协作的平衡)。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场高风险的技术豪赌,也可能成为定义下一个科技时代的黄金赛道。不过要洞悉的本质还是在于,如何穿透概念炒作,聚焦技术实质与商业化路径,我们才能在量子浪潮中捕捉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