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为何很少见到汽车,会开车还被人羡慕,什么交通工具最受欢迎?

百姓识天下 2025-03-26 23:24:19

走在朝鲜首都平壤的街头,你会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双向八车道的马路宽阔整洁,但行驶的车辆却寥寥无几。偶尔驶过的公交车、出租车和军车,成了这片“寂静公路”的主角。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朝鲜,司机竟是人人羡慕的“高薪铁饭碗”,而普通人家最珍贵的财产,可能是一辆陪嫁的自行车……

汽车罕见背后:有钱也买不到的“特权”

在朝鲜,拥有一辆私家车的难度堪比中彩票。政策规定,普通人即使有足够财力,也必须通过政府严格审核才能购车。只有国际赛事冠军、国家级科学家等“功勋人物”才有资格获得购车许可

数据显示,朝鲜全国私家车仅约1000辆,平均每2.5万人共享一辆车

这种稀缺性让汽车成了身份象征。平壤未来科学家大街上,偶尔能看到教授们乘坐单位配发的公务车,而挂着“使馆牌照”的豪车则属于外交官——这些场景常让本地居民驻足围观。一位导游透露:“朝鲜人考驾照不是为了开车,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为国家服务。”

司机成“顶流职业”:月薪600元背后的秘密

在月均工资300元的朝鲜,出租车司机每月能赚600元人民币,堪称“高收入群体”。但这份职业的门槛极高:需通过政治审查、驾驶技术考核,甚至要求家族三代“根正苗红”。一位平壤出租车司机曾向游客展示他的工作证,自豪地说:“我们开的比亚迪出租车都是国家资产,每辆车都代表国家形象。”

更令人羡慕的是他们的工作环境。朝鲜公路常年畅通无阻,司机们无需忍受堵车之苦。平壤主干道的平均车速能达到60公里/小时,这在其他国家的首都简直是天方夜谭。难怪当地年轻人常说:“嫁人就嫁司机,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工资还比教授高!”

全民交通工具图鉴:从嫁妆自行车到“奢侈”电动车

1. 自行车:家庭财富的象征朝鲜2500万人口拥有800-1000万辆自行车,几乎每家必备。姑娘出嫁时,一辆擦得锃亮的“牡丹峰”牌自行车是标配嫁妆。这些售价200元左右的“国民坐骑”承载着多重使命:主妇用它驮着200斤泡菜赶集,学生骑车穿越乡间土路上下学,甚至成为情侣约会的浪漫工具——平壤情侣们常并肩骑行在统一大街上,车筐里插着野花

2. 电动自行车:朝鲜版“宝马奔驰”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电动自行车悄然风靡。虽然售价高达2200元(相当于普通家庭3个月收入),但充满电可续航50公里的特性让它备受追捧。有趣的是,即便电动车是女方陪嫁,使用权却归丈夫——夜晚常能看到朝鲜汉子们扛着电动车上三楼,生怕宝贝被偷

3. 牛车与地铁:穿越时空的交通奇观在朝鲜农村,牛车仍是主力运输工具。木制车轮轧过土路时吱呀作响,车上堆满稻谷或柴火,与骑自行车穿行的村民构成一幅怀旧画卷。而在平壤地下200米深处,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系统每天运送50万人次。苏联风格的车站里,大理石立柱与水晶吊灯交相辉映,通勤的市民花1毛2分钱就能穿越半个城市

朝鲜的交通图景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独特的社会生态:

集体主义烙印:免费公交车、国家配给出租车,凸显计划经济特色;

科技渗透痕迹:中国产电动自行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丹东口岸每天有数百辆新车入境;

民生改善信号:平壤出租车数量从2015年的500辆增至如今的3000辆,主干道甚至开始出现“晚高峰”

一位常驻平壤的记者这样描述:“当夜幕降临,未来科学家大街的霓虹照亮电动车流,而百米深的地铁里依然人潮涌动——这是朝鲜式的现代化,缓慢却执着。”或许某天,这片“寂静公路”会迎来车水马龙,但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自行车铃声,永远是这个国家最生动的注脚。

行走朝鲜小贴士

想体验本地交通?推荐乘坐平壤地铁,记得带上相机拍摄“复古风”车站;

街头拦出租车需备美金,3公里约5美元(普通朝鲜人月工资只能打10次车);

若看到牛车队伍,不妨用零食与村民交换一次“田园专列”体验——一颗中国奶糖就能换来憨厚的笑容

0 阅读:49

百姓识天下

简介:年轻时曾在朝鲜生活过5年,有多位朝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