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记忆:古瓷枕的雅韵与清凉

鸿HUNG 2024-10-26 09:39:24

枕头是夜晚休憩的最佳单品,软弹和舒适成为人们挑选枕头的必要评判标准,但古代却有这样一种坚硬且冰凉的枕头——瓷枕。

瓷枕的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代,因其材质坚硬不易腐朽,故而最初是作为冥器存在的,当然也就没有考虑这种枕头的舒适度。

但就是这样不舒服的瓷枕,却在唐代时期迎来了一次转机,自此在唐宋两代逐渐流行了起来。

枕头的材质紧紧随着工艺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期,人们倾向于天然取材,出现有石枕和青铜枕等,后来思想审美提升,又盛行起玉枕、竹枕、木枕、瓷枕等。

瓷枕的流行

瓷枕之所以能够脱离冥器的定义范畴,广泛融入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原因,那就是女子的发髻。

唐朝的妆容华丽,女子们在发型上更是展现出了极高的创新性与多样性,单是比较闻名的发髻形式就有二十多种。

这些精美的发髻往往都非常繁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如若是能保持头发在睡眠中也不散乱,次日无需重新梳理,就无疑为女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而瓷枕,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坚硬的材质反而变成优点,不仅能够很好地支撑起脖颈,更能保护发髻免受压迫与变形。

如此,瓷枕终于回归日常,成为了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瓷枕的魅力

相比于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审美则开始趋向于清雅艺术的路线,瓷枕的外观和内涵寓意都有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宋代瓷器的繁荣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瓷枕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平民化物品,瓷枕上的纹饰和图案也极大地展示着宋代审美意趣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例如瓷枕上常绘的婴戏图、山水图、诗文词曲等,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满足。

这件“白釉珍珠地《水龙吟》瓷枕”就是一件宋代时期的文物,整体为椭圆形的花瓣式,通体白釉,枕面也被设计成前低后高的曲度。

瓷枕上刻有花枝美景,还题有一首苏轼的诗文,或许这件文物的归属者正是苏大学士的粉丝,在入寝时赏诗枕诗,任由诗词之美浸润在自己的身边。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古代的夏季没有那么多降温设备,冰凉的瓷枕又兼具透气性好的优势,还是一个极实用的纳凉神器,有的瓷枕被制成空心状,人们在入睡前将里面灌上水,能起到很好的散热消暑作用。

北宋诗人张来的《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中就有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宋代是瓷枕的鼎盛发展时期,往后便不再有如此流行之势,在明清更是被棉花枕等所替代,逐渐落寞下来。

流传下来的瓷枕数量较多,其造型百花八门,除了最初的长方形体,还创新出现了兽形、景物形、人物形,其中以孩儿枕、仕女枕、老虎枕等尤为精美。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物品的外在没有意义,真正有价值的是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

如今,瓷枕只是被作为艺术品和收藏品来欣赏和研究,我们透过这些文物,得以窥见古人的价值审美,也得以触碰到那个时代的存在和温度。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