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洛阳|在水一方

鸿HUNG 2024-07-08 09:49:41

洛阳的历史有多长?五千前先民们就在这里扎根生息了。

历史的厚重随着岁月波澜不仅浸透在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更是沁润在那一长串“姿势不一、各色画风”的名字里。

千年兴衰更替,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深藏的故事。探寻洛阳名字之源,首先要从与她休戚相关的洛水开始说起。

洛水,古称雒水,这条自秦岭深处喷薄而出的河流,早在洪荒时代就吸引了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目光。

相传黄帝曾观滚滚洛水,问源头在何处,正当百官面面相觑时,忽然有一只金凤衔匣献图,并指引黄帝寻至洛河之源。可见,从人类文明初始,这条河流就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据《战国记·楚书》记载:“洛水仙气,为游龙之所,凤翔飞处,当为我龙脉。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大自然的不解之谜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且赋予神力,尤其是对他们懒以生存的水源,充满了崇拜与敬重的意味。

但河水能够上升到国之龙脉,受帝王率亲众官方祭拜的屈指可数。

洛水之所以被敬重,也许与“洛书”的传说有关。《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洛就是洛水。

相传天下大泽被洪水所困时,大禹受命治水,却苦思不解治水之道。此时的洛水里浮出一只神龟,它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这蕴藏着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图案给了大禹启发,他依此疏通九条河流,解决了困扰华夏先民的长期水患问题。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走遍天下山川,对各地的风物了如指掌,遂划定天下为九州,并且制定了四方向中央朝贡的制度,即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中国赐土、姓:“祗(zhī)台(yí)德先,不距朕行。”——《史记·夏本纪》

在大禹的宏伟版图里,不光要求四海朝贡,他还制定了五服制度。所谓“五服”,就是以天子都城为中心,以五百里为等距离,一级一级往外延伸。

从中央到地方,由近及远,统治力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这五服之内,皆为华夏文明之邦,影响力远超部落联盟时期。新的秩序代替旧的秩序,催生了王朝的诞生。

“洛书”的传说也许是人们赋予这条根脉之河的文明光环,但是洛水过崤山越重岭之后如绿流奔涌,滋润出河洛大地沃野平畴。

在上古时期,当中华大地上起起伏伏的聚落相继衰落后,洛河沿岸的广袤原野却越来越繁盛,这里活跃着一个夏族部落斟鄩氏。

斟鄩氏即是大禹分封时所赐的姓氏,他们以国为氏,对夏王朝有着绝对的服从力。于是,当大禹那个喜爱游山玩水的孙子太康相中了这个风水龙脉之地后,便恭敬相让。

3700多年前,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都邑在此筑建,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布局有序,“华夏第一王都”,赫赫巍然,开中国都城规划的先河。因此,斟鄩也是洛阳最早的名称之一。

夏代共传17王,历时470年左右,在斟鄩建都的时间约有百年之久。

、一度随着岁月流逝,古洛水改迁,斟鄩故城被埋在沧土之下,但记录在典籍里的“斟鄩”却一直被人们所追寻着。因为,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夏商两朝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频繁迁都,王们似乎乐此不疲。历史的烟云早已掩盖了他们的迁都真实本意,但我们却从他们的足迹里发现,他们都曾经选择过洛河沿岸建立都邑。

商汤灭夏后,为了实现对中原各部族的有效控制,他将都城迁至西亳。亳,原为帝喾之都,商朝立国沿用,在今天的商丘市。商汤迁都之后,仍用“亳”之名,按照地理位置称为“西亳”。

西亳存在的历史渺远且短暂,很难寻觅,但后人总能从隐秘的细节中铺陈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风貌。据殷墟发现的商代帝乙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所记载:“癸丑【卜在】洛,贞王【旬】亡祸。”在商代的河洛之间,存在着一座帝王的都邑。

卜辞里的“洛”,就是指居于洛水一方的都邑,就是后人在偃师尸乡一带发现的“西亳”。

我们惊喜地发现,一条河与一座城的名字已经悄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