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李近日因儿子班主任是“佛系老师”而烦恼不已。
可在她儿子的眼中,他特别喜欢这样的“佛系老师”,有轻松的课堂氛围与较少的压力。作业不多,犯错时也少斥责,这种温和的相处模式,自然让学生们心生喜欢。但小李认为,这样的老师缺乏教学激情,忧心孩子学业受影响。

我特意上网搜了一下,佛系老师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他们对工作中的竞争(如职称评定、成绩排名)看得比较淡,教学按部就班。
在对待学生方面,不会给学生太大压力,对学生的要求相对宽松,纪律管理也不会很严格。比如对于学生的成绩波动或者小错误,可能不会像传统老师一样紧追不放。
在当今教育的喧嚣浪潮中,“佛系老师”悄然成为备受瞩目的群体,他们看似超脱常规教育的忙碌与纷争,以一种淡然姿态立于三尺讲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生态的复杂变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佛系老师”的诞生,绝非偶然。
过重的工作负担如大山般压顶。教学任务本就繁重,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消耗大量精力;而教育管理中的“琐事”更添烦恼,学生纪律维护、心理疏导、家校矛盾协调等,令老师应接不暇。
曾有老师感慨,一天工作时长远超八小时,身心俱疲。在此情形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成了无奈的自我保护。

严苛的教育环境同样促使老师“佛系”化。
如今,学生权益保护备受关注,这本是进步,但个别家长、舆论过度敏感,教师稍有惩戒,便可能陷入“体罚”争议。
媒体报道中,老师正常批评学生,却遭家长投诉、网络抨击,致其身败名裂。为避风险,老师只能放弃惩戒与严厉批评,选择最“安全”的温柔教学。
职称评定体系的弊病,也是成因之一。
职称与薪资、职业荣誉挂钩,却常受论文、课题、人际关系等非教学因素左右。许多扎根课堂、教学精湛的老师,因无暇科研、不善钻营,多年与职称无缘。灰心之下,他们选择“不评职称”,远离这场“不公平游戏”。

这种“佛系”表现,短期内似让老师摆脱重压,专注课堂讲授,维持教学基本秩序。
但长远看,危害重重。教育是灵魂雕琢,需严爱相济。缺失必要惩戒与批评,学生易纪律散漫、规则意识淡薄;家校失联,家长难精准助力孩子成长,教育合力破碎,孩子成长易现偏差。
而且,“佛系”一旦蔓延,教育创新、进取之火将渐熄。老师不再追求卓越教学、精心育人,教育沦为按部就班的知识传输,民族未来人才培养堪忧。
要化解“佛系老师”困境,需多方携手。教育部门当为老师“减负”,精简不必要行政任务,优化管理流程,让老师专注教学核心;完善法规细则,明确惩戒边界,既护学生权益,又给老师“尚方宝剑”,使其敢管、善管。
学校应成老师“坚强后盾”,完善职称评定,回归教学主导,让实干者得荣誉;强化家校共育培训,引导家长理性沟通,构建互信家校关系,让老师安心育人。

老师自身亦不能真“佛系”。教育初心不可忘,在合法依规前提下,重拾教育热情,钻研教学艺术,以智慧点燃学生求知火焰,用爱心润泽孩子心灵,担起立德树人重任。
“佛系老师”是教育问题的警示灯。唯有全社会珍视教育、尊重教师,重塑健康教育生态,才能让老师告别“佛系”,教育重回蓬勃发展之路,为莘莘学子铺就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