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中旬,三河市多个镇街的商户陆续接到城管部门通知,要求将红底门头牌匾更换为其他颜色。这一突兀的指令缺乏书面文件支撑,仅以 "城市规划要求" 为由口头传达。部分商户为配合整改,在 3 月 20 日前完成招牌改色,其中全国知名连锁品牌蜜雪冰城的标志性红底白字招牌被刷成黑灰色,与品牌形象严重不符,引发消费者混淆。4 月 7 日,三河市城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依据市政府规划,禁止使用红、蓝、黑三种底色,相关文件将通过公众号发布。
这场看似简单的市容整治行动,实则暗藏多重争议。首先是政策依据的模糊性。三河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2024 年 12 月发布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虽提及门头牌匾需 "色浅、淡雅、明快",但明确禁止普通商户使用红蓝底色,国际连锁品牌却可例外。然而城管部门在执行中额外增加黑色禁令,且未提供具体文件,这种 "政策加码" 缺乏法律授权。
其次是程序正义的缺失。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八条,行政机关变更行政许可需为公共利益并依法补偿。此次门头整改涉及商户经营自主权,却未履行听证、协商等程序,仅以口头通知强制推进。律师指出,《导则》作为部门规范性文件,不具备强制力,城管部门的执法行为涉嫌违法。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商业生态的冲击。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的红底招牌已成为品牌标识的核心元素,擅自更改可能构成商标侵权。普通商户的门头设计往往承载着多年经营积累的品牌价值,突然改色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直接影响客流量。有商户反映,整改后营业额下降约 20%,而更换招牌的费用高达数万元。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城市管理理念的冲突。部分地方政府仍秉持 "整齐划一" 的审美标准,将商业街区视为可随意涂抹的画布,却忽视了商户的经营权益和城市的烟火气息。正如《清明上河图》中千姿百态的商铺招牌所展现的,商业活力恰恰源于差异化的视觉符号。强制推行 "丧葬风" 或 "性冷淡风" 招牌,不仅违背市场规律,更会扼杀城市的商业生命力。
城市治理需要精细化而非简单化。在日本东京的秋叶原、法国巴黎的左岸咖啡馆区,政府通过制定色彩导则而非禁令,引导商户在统一框架内保持特色。这种 "有温度的管理" 既维护了城市美学,又尊重了商业规律。反观三河市的做法,既未开展公众参与的规划论证,也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最终陷入 "好心办坏事" 的舆论漩涡。
当前,三河市已成为观察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样本。解决这场争议需要三管齐下:一是立即停止强制整改,就政策合法性开展第三方评估;二是建立商户补偿机制,依据《物权法》对整改损失进行合理赔偿;三是启动城市规划修编,通过听证会、专家论证等程序,制定兼顾公共利益与商业活力的管理细则。
城市的魅力在于多元共生,而非千篇一律。当蜜雪冰城的红底招牌被刷成灰色,消失的不仅是品牌标识,更是一座城市包容开放的胸怀。希望三河市能以此为契机,在城市治理中注入更多法治思维与人文关怀,让商业街区既整洁有序,又充满生机。毕竟,真正的文明城市,容得下蜜雪冰城的红,也装得下烟火气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