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什么要悬挂匾额

泽霖文史 2024-03-26 18:33:41

清正廉明匾额

匾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常用于建筑物醒目处。匾额的材质以木、石为主,形状以长方形居多,有横式匾、竖式匾及册页匾等。匾额起初出现于秦汉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无论是皇帝对臣民的赏赐,还是民间的礼尚往来、文人雅士的自励警勉、官吏对下属的嘉奖或同僚间的酬赠,都少不了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产物,匾额融合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等多种元素,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官吏和科举制度的缩影。

在佛寺中经常能见到的大雄宝殿匾额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匾额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无论是楼、台、亭、阁,还是轩、榭、堂、馆,匾额都与建筑物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匾额是中国古典建筑与文化相得益彰的经典范例,是古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大观园

匾额所标识的名称,简洁明了地浓缩了文化内涵,使建筑物更加光彩照人,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象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匾额浓缩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古代典籍的精华以及人类优秀的品行,都在匾额上得以展现。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文化元素都被刻在匾额上,使它们得以广泛流传。

作为艺术品,匾额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所能用的材料,堪称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从榜书艺术的角度来看,匾额作为载体,篆、隶、宋、楷、魏、行、草等多种字体均有使用和体现,把书法艺术从书斋和文人圈子中推向了社会。历代名人包括帝王的榜书真迹都因匾额得以流传。

最初,匾额多用于宫殿、官第、楼阁的标识。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匾逐渐流行。明清时期,匾额之风大盛,匾额内容追求意境和韵味。例如,《红楼梦》第十八回中所描述的“元妃回贾府省亲是夜,登楼步阁,涉水缘山你,眺览徘徊,乃命笔砚伺候,因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

建筑园林匾额·拙政园

匾额按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建筑园林匾,常见于宫殿、寺庙、园林等处。或表名称,或祈祥瑞,或写胜景。天坛祈年殿的匾额是清代最高地位的标志。

表彰歌颂匾额·状元及第

第二类是表彰歌颂匾,多用作古人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之时,在自家门上悬挂的牌匾。1937年东北《海城县志》里说“新宅落成,或其他喜寿诸事,戚友亦多赠匾额,或称官阶,或论齿德”。功名、荣誉是古人毕生追求。门额上的匾,题写着表彰字眼的匾,能让主人荣耀,令旁人艳羡。

老字号匾额·全聚德第三类是店家老字号匾。俗语道:“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店家的招牌常喜欢用吉利字眼,光绪年间进士朱彭寿曾在《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就将商铺匾额常用吉祥字做了梳理,写成了一首七言律诗,诗文中写道“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朱彭寿的确将常见的商铺字号几乎用这五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起来。比如老字号“张一元”“吴裕泰”“东来顺”“全聚德”等等,的确可以从这首七言律诗中找到对应的吉祥字。

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儒雅之气与生俱来,是集古代文字、诗词、书法、雕刻、篆印、工艺美术、建筑装潢等艺术于一身的艺术载体,可谓“雅俗共赏”之典范。古建筑之上的匾额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又能陶冶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