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阳“农村娃”到新晋院士,让河南土鸡身价倍增!

爱禽社事 2024-02-08 04:53:26

“一双粗布鞋,一副大嗓门,一身鸡屎味”,这是同事们对康相涛的评价:质朴、实干、“拼命”。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公布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其中,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说实话,对于这次采访我特别忐忑、犹豫。”11月23日,在接受采访时,康相涛多次强调,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是个人功劳,而是集体荣誉。

“我和团队只有更加努力,围绕地方鸡保护利用做出更多成果,才能不辜负这份肯定和期待!”康相涛说。

01

30年如一日

“农村娃”的“种业振兴”之路

康相涛,南阳人,“农村娃”,60岁的他,30年的时间都在从事地方鸡保护利用的研究。

1985年,康相涛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90年代初,大量的国外高产、快长肉鸡进入中国市场,不少地方盲目引种杂交。

康相涛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决定守护宝贵资源。“育种周期长,高产与优质难兼顾,制种成本高,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地方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康相涛说。

1993年起,康相涛开启了漫长的地方鸡品种研究之路。

他提出了地方鸡精准分类和优先保护次序理念,首创单流向和通用核心系配套保护利用理论,创新分领域保护技术,创建“四位一体”多元保种模式。

他带领团队创建地方鸡种质资源创新技术体系,破解优异性状发掘和新种质创制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通过构建青胫黄麻羽鸡F2资源群,搭建地方鸡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平台。他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36项发明专利,形成了系统的地方鸡保护、新种质和制种模式创制“专利池”,创新兼顾高产与优质的快速平衡育种技术。

此外,他和团队还组装了国际首个鸡泛基因组,将鸡基因组信息由单个红色原鸡扩展至全球37个品种664个个体;首次解析鸡生长大效应基因IGF2BP1致因突变,研发出首款地方鸡液相芯片“神农1号”,将我国地方鸡基因组选择育种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

这些成果,为破解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实现种业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意义深远。

02

主动在鸡场“安家”

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

“一件事情,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康相涛说,这句话他经常说给年轻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为了“极致”,他成为了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

“他没什么娱乐爱好,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团队骨干田亚东说,康相涛非常“神奇”,经常晚睡早起,却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精力。

已经60岁的他,即便连续出差几天,回来后依然可以直接拉着行李箱上班。有时候,他带团队打磨材料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依然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刚开始从事地方鸡保护利用研究时,为方便工作,康相涛把家安在了鸡场,他与家禽为邻,一住就是16年。他曾连续5年每周两趟用架子车到郊外拉玉米、麸皮,回来自己配饲料;夏天赤脚在鸡粪里跑来跑去冲洗鸡舍,冬天用冰水洗脸、做饭……

“我并没有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有意义,充满干劲儿!”康相涛说,守住家禽种质资源中国“芯”就是他最大的热情来源。

03

把“土鸡”变成“金凤凰”

科研论文要写在大地上

市场是科技成果的“试金石”,在康相涛和团队的努力下,很多地方的“土鸡”变成了“金凤凰”。

据了解,曾经固守一隅的固始鸡,经过康相涛团队的培育,原种得到保护的同时身价也倍增。养殖固始鸡不仅成了当地不少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还辐射到了邻近的安徽六安、湖北麻城等地,甚至包括云贵川等偏僻地区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卢氏县卢氏绿壳蛋,之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如今已成为卢氏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中秋节、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非常理解农民的心情。”康相涛说,也是因为如此,他将创新资源和专利技术无偿提供给鸡保种场和企业使用,并免费传授配套系繁育的具体细节,使埋藏于深山内的土鸡变成了助力当地产业振兴的“金凤凰”。

“农大的老师要为农民办事,农大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要服务于农业,科学研究要基于产业、企业需要,科研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康相涛说,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真正价值所在。

04

不同角色切换

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康老师”

康相涛的工作时间,三分之一在讲台,三分之一在研究,三分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养鸡场奔波服务。

对于这些“角色”,康相涛说,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誉,他都时刻记得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专注科研的同时,康相涛面对学生同样有颗细腻的心。曾经,一位时常坐在前排的学生连续好几节缺课,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及时深入了解得知,学生是因为家庭突发事件而彷徨迷茫,在康相涛的不断鼓舞帮助下,学生坚定了“不给青春留遗憾,不带包袱去追梦”的信念,最终顺利毕业并考取博士继续深造。“大学生往往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当于禾苗的拔节孕穗期,老师的价值,就是给予力量与支持,让他们成长成才。”康相涛说。

在毕业生自制的MV里,学生们曾这样表达对康相涛的敬意:“您是办公室深夜不熄的灯火,您用无私奉献守护课堂学习和生活……”“康老师为人大度,豪爽,我们时刻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品行、他的勇气和智慧。”

中原学者,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地方鸡保护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康相涛有很多头衔,但他说,他最喜欢的还是那声“康老师”。

05

荣誉是一种责任

要为更多的区域做出贡献

院士精神,青年榜样。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创新精神很关键。采访中,康相涛分享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三农”情怀;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时刻发现行业发展新动态;第三,要有创新的信念,持续探索未知的勇气以及承受失败的毅力;此外,要相信团队的力量,齐心协力才能创造更多的成果。

他还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认认真真俯下身做研究;懂得协作;做好科技传承;不懈努力,做到极致。

荣誉只是开端。康相涛说,在他看来,院士是一个“岗位”,一种压力,一份责任,“今后,我和团队会更努力地围绕种业振兴发力,不仅要关注河南区域为河南畜牧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还要在更高的层面,为更多的区域做出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的培养与期待!”

0 阅读:0

爱禽社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