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成龙的电影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乐。无论是早期的《醉拳》系列,还是后来的《A计划》《我是谁》《十二生肖》《新少林寺》,到最近几年的《功夫瑜伽》《机器之血》,成龙以起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诙谐幽默的影片风格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成龙
但是回顾这些年,成龙的作品中,虽然都是亲力亲为不用替身,虽然都是拼死而上铤而走险,虽然好多是成龙自编自导,自拍自演,但是风格大都相似。从《新精武门》开始,42年的从影生涯,90多部个人电影中,成龙总是最能打最帅气的那一个正义英雄。说是以一敌百也行,说是一夫当关也罢,总之总是一个伟岸光明的形象,剧中所有人能叛变,他不能。剧中所有人能变坏,他不能。这种风格塑造了成龙,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文化,了解到中国功夫,但是同时, 这种形象也限制住了成龙。所以在自己55岁那一年,成龙终于有了一点突破。
成龙
如果把成龙的电影划分为两部分的话,今天要说的《大兵小将》必然是中间的分水岭;如果要从成龙90余部电影作品中挑出一个异类的话,《大兵小将》必然首当其冲;如果说有一部成龙电影被大众低估的话,必然是在说《大兵小将》。
大兵小将
给出这么高的赞誉,是因为这部电影值得这么评价。《大兵小将》是2010年上映的电影,导演是后来拍《警察故事2013》和《解救吴先生》的丁晟。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
剧照
成龙饰演的一个梁国小兵和王力宏饰演的卫国将军成了一场战争的唯二幸存者。不同的是,小兵是因为装死活下来,将军是侥幸活下来的真正幸存者。梁兵绑了受伤的卫将,打算当战俘带回去。路上两人遇到了各种困境,追杀、饥饿、背叛。两个人的世界观开始了交融和互换,卫将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梁兵也懂得了国家的涵义。最后,成了一国之君的卫将和小兵立下“十年秋毫无犯”的承诺,各自返回。却不料都被别国所灭。于是卫将为免生灵涂炭决定不战而降,梁兵却放弃贪生怕死的念头,举着梁国最后的一面旗帜而死。
剧照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成龙作品中的异类,是因为无论从人物设定上,还是从涵义表达上都不符合成龙一贯的作风。
“小人物,挺好的”
这部电影中,成龙并没有像以往那样“飞檐走壁”、以一敌百,反而化成了一个随性随心的形象。他是梁兵,一个名字都没有的小角色小人物,为了生存可以装死,为了活下去可以抢灾民的食物,没有大是大非的所谓道德观,只有朴素朴实的“小民梦”:“山下土肥,良田几亩”“娶妻生子”“种田放牛”。但是一场战争打破了这个美梦。两个大哥死于战争,自己也要被波及,命运不能自己左右,这是小人物的悲哀。这样的小人物角色,和成龙以往英雄神武万事不惧的形象一点都不符合,但是却非常有趣,不得不说是一个大突破。
剧照
另类诠释的黑色幽默
影片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诉说最沉闷宏大的悲伤。影片打着喜剧的名号,讲着最为悲剧的内核故事。梁兵成龙就是一个小丑般的角色,灰头土脸,破衣烂衫,诡计多端。但是想想这一切行为原因就知道,他只是像回家安安静静地种上几亩油菜花,娶妻生子而已。卫将王力宏有着宏伟的大局观,为了家国情怀能悍不畏死,但是到最后他才明白什么是家什么是国。在历史的动荡浪潮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所有人都如水上之萍。两个人精过一系列的磨合后,理解了对方的想法和观念,所以最后卫将才会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不战而降,梁兵为了本国最后一面旗帜不倒而壮烈牺牲。所以“小兵”成了“大兵”,“大将”成了“小将”。
剧照
更深远的意义之“成龙只是小人物”
演了几十年的戏,想必成龙身体上还没到“打不动”的时候,心灵上也必定有些疲倦了吧。在这个命运转折的档口,这么一部颇有诚意的作品的出现,更能代表成龙对前几十年作品的反思。除开上述的几点之外,这部电影的色彩运用、镜头剪辑等都非常出彩,说它是成龙最被低估的一部电影毫不为过。甚至前两天在和朋友讨论这部电影时,曾有过“成龙如果拍完这部电影就退休,肯定会名留青史”的论断,虽然略显夸张,但可看出这部电影与以往“成龙电影”的不同。
剧照
电影中最后,梁兵死了,梁国灭了。我一直认为它要表达的是成龙自己的意思“一个属于成龙的时代过去了,一个名叫成龙的电影人最终湮没在滚滚历史浪潮中”,所有的“小人物”无论你是一国之将还是兵丁甲乙,最后都会随着历史湮灭,只有故事会被后辈口耳相传,生生不息。
成龙:哦,原来我的电影还有这个意思
多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