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危机终于还是在当代置业上演。
10月26日早间,当代置业发布公告称,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于2021年到期的12.85厘优先票据,所有未偿还本金及其任何应计但未付利息于2021年10月25日到期,因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行业环境以及本集团最近面临的COVID-19疫情等多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导致预计之外的流动性问题,票据本金及其应计但未付利息的还款安排未能于当日达成。
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正在评估本集团的财务状况及现金状况,并密切监察此事的发展。公司正与其法律顾问盛德律师事务所合作,并预计近期聘请独立财务顾问,以协助其制定顾及境内外利益相关者之利益的整体规划。
应公司要求,自2021年10月21日上午9时正起,公司股份及债权证券于联交所暂停买卖。公司股份及债权证券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进一步通知。
截止停牌前,当代置业股价为0.38港元,总市值10.62亿港元。
“暴雷”前曾积极自救
为缓解流动性危机,当代置业曾以寻求美元债展期、大股东借款的方式积极自救。
10月8日,当代置业旗下物业上市公司第一服务控股宣告停牌,“以待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刊发构成本公司的内幕消息的公告”。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当代置业正酝酿出售物业公司“断臂求生”。
10月11日,当代置业在港交所公告称,寻求将2021年10月25日到期、2.5亿美元票息12.85%的优先票据延期至2022年1月25日,同意征求公布。同时,该公司还在寻求缩短债券选择性赎回的通知期,并赎回8750万美元的债券本金。
同一日,当代置业在港交所公告,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控股股东张雷先生和本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张鹏先生最近向集团传达,为支持本集团,有意向本集团提供合共约人民币8亿元的股东贷款,并预期于未来两至三个月内完成。
而在美元债违约前,当代置业公司管理层还曾发布内部信,内部信称,公司对于这一次债务问题,采用了资产处置、股东借款、战投方引入等方式,在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有几项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导致此次风险出现。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希望通过资产重组和战略投资人的引进,实现再生和持续发展。
各种自救举措显然没能将当代置业从“暴雷”边缘拉回来。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当代置业仍有5只存续美元债,总规模约11.5亿美元。这些票据除1只将在2021年10月25日到期外,其他票据将分别于2022年2月、2022年11月、2023年4月和2024年3月到期。
让市场同样感到诧异的是,和先前“暴雷”的花样年类似,当代置业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也手握大量现金。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个月,当代置业的现金、受限制现金及银行结余由2020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140.927亿元增加约23.6%至约人民币174.246亿元。半年报称,现金流状况保持稳健,主要由于回顾期内销售规模增加所致。
期内,当代置业在负债方面也只踩中一道红线: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05%、净负债率为93%、现金短债比为1.46。
高息发债拖累盈利
公开资料显示,当代置业2000年成立于北京,主打绿色地产与科技地产品牌,是国内最早从事绿色科技地产的地产。
但是,为了缓解债务压力,当代置业近年来却多次选择通过高息发债的方式来筹集资金。2019年,当代置业发行的一笔票面利率高达15.5%的美元绿色优先票据,创造了房企高息发债之最,2020年-2021年,公司也多次发行利率在10%以上的票据进行融资。
高昂的融资成本侵蚀了利润,当代置业还面临着营收盈利放缓的问题。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当代置业的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33.2%、0.57%、9.77%、55.84%和8.17%,同期归母净利润的增速分别为14.88%、6.32%、-25.64%、39.24%、1.09%。
自身“造血”难,不得不依赖外部融资输血。而在规模诉求之下,当代置业的负债水涨船高:2016年-2020年,当代置业的总负债分别为237.76亿元、381.54亿元、460.47亿元、599.33亿元、709.34亿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3.4%、84.47%、85.86%、87.45%、86.6%。
2021年上半年,当代置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7.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行业面临调整的大环境下,当代置业显然更难平衡盈利与负债,因此流动性危机临近。
据兴业证券统计,算上当代置业,今年中资美元债市场上出现违约事件的房企,已高达9家,包括泛海控股、花样年、华夏幸福、阳光100中国、天房集团、泰禾集团、新力控股、蓝光发展、当代置业,全部未偿额280.73亿美元。
10月26日,有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将召集部分房企在京开会,已有多家房企收到通知,有房企高管已赶往北京。
相关分析人士认为,发改委在目前的时间节点,召集部分美元债发行规模较高的房企开会,除了排摸房企境外债到期情况及房企存在的压力,在一定意义上也释放出维稳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