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暴走5万里,玄奘才不是弱和尚!比“贝爷”还要彪悍

赵晓玉 2023-04-26 20:16:36

《荒野求生》火了一个在英国特种兵贝尔·格里尔斯,节目中无论是被毒虫蛇鼠叮咬,还是被激流、沼泽裹挟,贝尔都能化险为夷。故而观众们戏称贝尔为“贝爷”。

然而在我国唐朝时期,有一个人比贝爷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冒险家”,只是与贝爷不同的是,他的冒险之路上充满了信仰。他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

大唐高僧

《西游记》将玄奘法师包装了一番,实际上玄奘法师没有那么离奇的身世,他只是一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兄长相依为命的可怜的普通人而已。

家中的变动致使兄长的内心对佛经产生了依赖,小小的玄奘耳濡目染之下,对佛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等到他十三岁时,正式步入佛门,从此青灯古佛。

几年过后,由于玄奘机敏聪慧,方丈特意为他受具足戒,玄奘顺利地成为了僧伽。身份的提升,让玄奘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其他寺庙的师兄和高僧,可他一种疑惑感油然而生。

因为大家对佛经的解释各有不同,翻阅典籍也无法查阅到完全相同的注解,根本解决不了僧众的疑问。无奈之下玄奘只好进行游历,可任凭玄奘如何拜访名师,得到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唐国土幅员辽阔,各地方言迥异,就算是同一本梵文经书,经过音译和编撰,流传出来的版本也大不相同。这才是导致僧众对经书解释不统一的关键因素。

玄奘看着往来的商队,产生了去天竺求取经书的想法。只要他将经书原版取来,再翻译、刊印,那么天下的僧人都不会再有疑问。

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感的。如果要去天竺,那么就要翻越整个青藏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摆在玄奘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丝绸之路绕一大圈,途经西域转而南下。

路线设计好了,可怎么去又是一个难题。很多僧人都对玄奘的想法嗤之以鼻,根本没人愿意跟他一同前往。于是玄奘将希望寄托在大唐朝堂,连续上书希望朝廷出面组织一支西行求经的队伍。

虽然大唐实力雄厚,终归是刚刚立国不久,想要维持国际地位,大唐要付出很多精力,完全没必要在求经方面花费人力物力,果断驳回了玄奘的请求。

求问无果的情况下,玄奘毅然决然背起行囊,准备靠着自己取回真经。

取经之路

大唐确实以开放著称,不过前提是一切行为建立在律法之上。尤其当时大唐和突厥正在明里暗里较劲,对往来人员的监管十分严格。玄奘想要自己出国必须有国家的通关文牒,不然谁也不敢放他出关。

时间来到贞观三年,大唐突然闹起一场大饥荒,急切赈灾的朝廷渐渐捉襟见肘,渐渐放开管控,给了老百姓自行逃难求生的机会。玄奘感到机会到了,立即从长安出发,混在灾民的队伍当中一路西行。

想想《西游记》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饯行的画面,跟现实中这种“偷渡”行为大相径庭。一旦有官兵发现没有文牒的玄奘,迎接他的便是牢狱之灾。

好在一路上有胡人相助,对于相同信仰的玄奘,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甚至绕过关卡搭建浮桥也要把玄奘送出国门。迈出国门之后,玄奘要面对的就不再是大唐的官兵,而是艰险的生活环境以及盗匪。

当时世界人口密度完全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就算是现在,在西北广袤的土地上,依然存在着黄沙莽莽的无人区。好不容易走过黄沙南下,眼前又是白茫茫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和沼泽。

很难想象,不能化斋的玄奘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穷山恶水,最终达到天竺的。

归途

来到天竺的玄奘一心扎在佛经之中,很快就力压天竺高僧,一时间天竺上下尽皆惊叹,没人敢相信玄奘是一个从东土大唐“偷渡”而来的云游僧人。

经过多年沉淀,玄奘收拾行囊,将从天竺取来的佛法运回大唐。又是一路艰难险阻、风餐露宿。此时距离玄奘离开大唐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七年,少小离家的他也已年过四十。

一个普普通通的僧人,既没有武僧长年累月练就的筋骨,也不能像贝爷一样寻找昆虫、小动物等蛋白质,很难想象玄奘是通过什么方式活着往返五万多里。

总之,回到大唐的玄奘立即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邀请,这无疑对玄奘是一种考验,毕竟皇帝如此隆重地召见出家人,可想而知朝野之间的影响力。

稍有不慎,玄奘就会置身于权力的漩涡中,很难再用平常心钻研佛道。

果然,唐太宗下令让他把十七年往返的经历和见闻编撰成书,并安排他住在皇家寺院当中,没有旨意不得轻易外出。

唐太宗的用意也很简单,玄奘这一壮举影响力太大了,稍有不慎可能引起天下僧人的“抱团”。南北朝时期佛门乱国之事也才过去不久,李世民断不能忍受这种隐患。

等到《大唐西域记》成书之后,玄奘彻底扑在了翻译佛经上。他又用了大概二十年的时间,先后翻译出佛经共七十五部,为佛门子弟留下了相当庞大的财富。

可是对于一个僧人来说,毕生的追求就是授道解惑,被困在皇家寺庙的玄奘根本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悟完全传授出去。以至于许多僧众开始怀疑起玄奘得道的真假。

这些质疑并没有影响到玄奘,直到他圆寂时,才给弟子留下了“得生”二字。

这既是玄奘一生的缩写,也是他临终前的解脱,更是他得道时的领悟。只有追寻所求,人生才能有“得生”的喜悦和感慨,这是玄奘最想分享给徒弟的,也是每个人经理困苦之后才能感悟到的真理。

0 阅读:1

赵晓玉

简介:每日分享最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