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官
赵贞吉,都在调侃他不粘锅。
问题在于,一个把心学研究了半辈子的人,在官场上属于绝对的王者。
很多人看不懂,胡宗宪在前线打倭寇的时候,跟他借粮,他死活不借;审郑泌昌的时候,磨磨蹭蹭下不了决心;海瑞大胆进谏,他还骂人家大忠似伪。
可等海瑞上疏之后,他又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跟海瑞的刚正、胡宗宪的忠心比起来,赵贞吉这人好像不咋招人待见。
谁能想到,严党一倒,清流上台掌权,赵贞吉居然大摇大摆地进了内阁。
大家心里免不了犯嘀咕了,他凭啥呀?
不过等静下心来一琢磨,赵贞吉能进内阁那是真有本事。
说起来,他是靠一场超厉害的工作汇报和60万两真金白银,才拿下这个位置的。
严党倒台之后,大明朝的国库那叫一个空。
清流掌权都三年多了,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为了填补这个大窟窿,大臣们就用起了老办法——抄家。
把严世蕃、鄢懋卿这些严党人的家产都充公了,国库一下子就满了不少。
可这钱咋花,大家的想法可不一样。
大明朝到处都要用钱,皇上修仙得盖宫殿,兵部抗倭要军饷,官员的俸禄得补发,江西赈灾得买粮,哪一样都不能少。
这么一来,钱不够分的问题就冒出来了。
六部一盘算,好家伙,到最后连皇上修宫殿的钱都没了。
嘉靖皇帝一听就急了,他正修仙的地方眼看就得停工,这可咋整?他立马叫停了正准备批红的吕芳。
皇帝一发火,大臣们都慌了神。内阁成员和六部堂官没办法,只能连夜加班,重新商量这钱咋分配。
不分给我钱,这钱谁都别想动。
都说钱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兵部、吏部、户部都绞尽脑汁想办法省钱。
这兵部、吏部、户部三家在省钱这事儿上可大不一样。
先说说李春芳,他说:“兵部昨天又重新细算了一下,原来算的银子,眼下还用不了那么多,可以减出五十万两,供工部修万寿宫、仁寿宫用。”
他这是从军费里抠出了五十万两,可他居然说自己之前算错账了。
这可好,功劳没捞着,还落了个庸官的名声。
再看高拱,他可比李春芳高明多了。
他说:“两京各部堂官都愿意暂不领欠俸,一些家境尚好的官员,也可以暂不领欠俸,因此吏部也能减出四十万两,以解君父之忧,拨工部修宫观用。”
高拱这人虽然性子直,但拍起马屁来也不含糊。
他先把两京六部的官员夸了一通,说大家都深明大义,愿意白干活不拿钱。
可话说得再漂亮,实际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欠的俸禄迟早得发,这就是治标不治本。
可赵贞吉就不一样了。
他说:“今年受灾的省份和征税过重的省份必须安抚,该拨的钱一文不少,都要拨足。天之道历来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也有富庶的省份。户部已经跟南直隶、浙江还有湖广行文,叫他们从各自的藩库里拿出一些余款,或从各自的官仓里拿出一部分余粮,接济受灾和征税过重的省份。这样户部也可以拨出六十万两款项给工部。”
同样是汇报工作,赵贞吉这一开口,前面那两位尚书估计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说实在的,军费和官俸就涉及官员,想办法弄钱相对容易些;可户部赈灾那是关系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这难度可大多了。
但赵贞吉面对这超难的任务,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他这汇报里有想法、有办法,还能实实在在地去做。
所以他这汇报一完,徐阶当时就表态了:“户部的安排甚是妥当。”
赵贞吉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跟李春芳、高拱不一样。
在朝堂议事前一个月,他就给江浙那些省份发公文安排好了一切。
既能帮皇上解决难题,又能给受灾百姓排忧解难,他这眼光和行动力比同僚强太多了。
而且这卡点卡的,怎么可能会刚刚得到消息,不过是连自己的老师徐阶一块瞒着而已。
而嘉靖,本身就不希望内阁的人,太过于抱团,这就给嘉靖钦点赵贞吉入阁铺平了道路。
而且赵贞吉这人情商也高。
李春芳和高拱汇报的时候,最后都扯到工部修宫殿上。
只有赵贞吉,只说了户部咋处理、拨多少钱,别的一个字不多说。
为啥呢?因为当时国库亏空,外面还有百姓挨饿,这时候大兴土木建宫殿可不是啥光彩事。
有些事啊,心里明白就行,不用说出来。
就冲这,赵贞吉进内阁那是理所应当,人家是真有这个本事的。
事儿办的漂亮,话说的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