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回家探母病,为什么要穿得那么富贵?她不觉得不妥吗?

栖鸿侃红楼 2025-04-08 22:52:55

不是她不觉得,而是根本没有不妥。

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批评宝钗的屋子:“年轻的姑娘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这句话已经直透到八十回后宝钗守活寡的命运,然而不过是古代普遍的价值观:穿戴打扮得太素净了,会被认为不吉利,是忌讳的。

这种观念直到民国,在守旧的大家族中仍旧盛行。张爱玲《半生缘》里,在社会上做事的职业女性曼桢,去到男朋友沈家,就注意到寡居的大嫂也化妆很浓:“大概旧式妇女是有这种风气,年纪轻些的人,当然更不必说了,即使不出门,在家里坐着,也得涂抹得粉白脂红的,方才显得吉利而热闹。”

看了这些规矩或者习俗,再看袭人回娘家里穿着富贵,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她回娘家是探病,不是送丧。虽然知道母亲一定“活不久矣”,也知道这一去“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但毕竟现在母亲还没死。没死就穿素戴孝地回去,行吗?不仅不能穿素戴孝了,还要故意穿得喜庆些,才能避免“送殡”的预示。

当然,喜庆和富贵,还是两回事。为了避免“忌讳”而穿得喜庆,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向“省事”的袭人,特意戴上“华丽”的首饰、穿上王夫人赏赐的袄、裙、褂,难道会没有用意?是什么样的用意?是不是有“锦衣还乡”、炫耀于人的小人心理?

不,不是小人心理。虽然袭人的为人品格,被很多读者诟病不齿,但在与家人的感情上,袭人是很温暖的——当然,花家人对袭人也很温暖。

当初袭人母兄曾商量赎袭人出去。虽然说“明仗着贾宅是慈善宽厚之家,不过求一求,只怕身价银子一并赏了,还是有的事呢”,可是花家真敢不准备赎身银子,就直接到贾府接人吗?那也太放肆了吧。

打算替袭人赎身,一定要准备这一笔赎身钱。花家肯做此打算,就是愿意为袭人花钱,换得亲人团聚。这个用意,不仅远胜过“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比逼着侄女出钱养兄嫂的邢夫人也强得多了。

袭人也愿意回报家人。她已经享受着姨太太的待遇,母亲死后的抚恤金也一定会比照姨太太的标准。在钱财上,她不用操心。她要操心的,是安慰母亲的心。母亲临死之时,最担心的、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当然是女儿的处境与前途:说是享受姨太太待遇,毕竟没“过明路”,还是“妾身未分明”。

所以袭人一反常态,要高调华丽地回娘家,让母亲哥哥都看看自己,穿的是什么、戴的是什么。穿戴得这样富贵,在贾府的生活能不好吗?

只有富贵华丽,才能安慰母亲,才能让母亲放心。这是袭人在母亲身边尽的最后一份孝心。

0 阅读:70

栖鸿侃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