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明白,四大名著的阅读不再晦涩难懂

楠熙看文学 2024-07-29 08:34:39

★ 一看就明白的“四大名著”系列(全四册)从书是古典文学家、著名红学家梁归智作者对《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研究新成果,用的是讲述体。其中《三国》和《红楼》各五讲,《水浒》四讲,《西游》六讲,共二十讲,具有内容新颖,观点鲜明,学理深刻,语言生动的特点,对四大名著中的每一部都有颠覆习常旧说的新论新见,且都言之成理,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吸引力。

★ 面向青少年读者,一看就明白,使得四大名著的阅读不再晦涩难懂。

★ 观点言之有理,新颖独到:孙悟空的本领为何大闹天宫时很大,西天取经路上似乎变小了,这里面蕴涵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奥秘?白骨夫人居然是男儿身?《水浒传》里的“黄姓人”怎样隐喻了《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是“忠义”?《三国志演义》里不一样的“帅哥”和“美女”,曹雪芹佚稿和后四十回续书的两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十二钗的结局具有怎样的区别?

新书介绍

《一看就明白的四大名著》系列书共二十讲,其中《三国志演义》和《红楼梦》各五讲,《忠义水浒传》四讲,《西游记》有六讲。此系列对四大名著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颠覆习常旧说的新思维,既有说服力,又有吸引力。本套书内容新颖,观点鲜明,学理深刻,语言生动,适于学生与普通文学爱好者阅读。《三国志演义》里的“帅哥”和“美女”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响意义?《忠义水浒传》里的“黄姓人”怎样隐喻了“忠义”的主题思想?孙悟空的本领为何大闹天宫时很大,西天取经路上似乎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作家介绍

梁归智,古典文学家、著名红学家。师从章太炎弟子姚奠中教授。1995-1996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2006-2008年任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文化系教授。学术研究之余,也致力于经典的普及工作,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红楼六家谈”中讲述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元曲研究和传统诗词创作方面成绩突出,开创了红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分支“探佚学”,影响广泛,著有《红楼梦探佚》等学术文化著作三十余部。

作家介绍

这套系列著作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笔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适于引导中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走进四大名著的艺术殿堂,去重新领略这些传世的文学经典和民族的文化瑰宝。

——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进修学校教研员董晓平

生动传达名著精华,深入探究经典传承。梁归智先生以学术眼光写感悟心得,以灵动文字探小说内涵,写出了四大名著的极好的导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文章试读

一看就明白的《红楼梦》

第一讲 两种《红楼梦》之谜

谈《红楼梦》,首先要确立“两种《红楼梦》”的概念。

一种是根据曹雪芹原著手稿而来的手抄本,只保留下前八十回,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流传到现在的共有十二个,通常简称脂批本或脂评本。脂批本有的是残本,其中底本时间最早的是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底本抄写于乾隆甲戌即公元1754年。这个本子只留存十六回,当年由胡适发现,后带到美国,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另一种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1791年由高鹗和程伟元编辑出版,习惯上叫程甲本,第二年1792年又出了一个修订本,习惯上叫程乙本。这两个本子是活字印刷的,增加了后四十回的续书,对前八十回也有多达两万余字的修改。

曹雪芹于1763年(壬午说)或1764年(癸未说)去世,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曹雪芹生前即已经存在的本子,绝大多数脂批本也都是在曹雪芹生前或死后不久即已经流传。而有后四十回续书的程高本《红楼梦》是曹雪芹去世近三十年以后才出现的。

“两种《红楼梦》”的概念由此而来。就是脂批本是接近于曹雪芹真实手笔的文本,说接近,是因为在传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问题,如错别字,抄手臆改、串行、遗漏、所据底本不同等等,情况很复杂,需要鉴别和研究,这也就是红学中一个分支《石头记》版本学的由来。

而程高本则是由高鹗和程伟元增加了后四十回续书,又对前八十回文字也作了许多修改的文本。后四十回续书来路不明,不一定是高鹗或程伟元写的,但肯定不是曹雪芹的作品。

总之,脂批本和程高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红楼梦》”。我们要谈《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文化,首先必须明确,你是要鉴赏和领略曹雪芹原著,还是不区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而把一百二十回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泛泛而论。

二、应运而生的“探佚学”

(一)探佚学因何产生

曹雪芹原著只留下前八十回,文本成了“断臂维纳斯”和“未完成交响乐”,很自然引发读者对原著八十回后佚稿的想象兴趣,又因为有后四十回续书存在,自然也会发生后四十回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探讨。探佚就是探讨八十回后亡佚书稿内容,探佚学是“应运而生”的。

探佚在曹雪芹亲友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中即已经萌发,因为有许多批语谈到了八十回以后原著佚稿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情节又和后四十回续书所写差别很大。此后的红学研究中就一直存在对佚稿情节的各种猜测和探讨。

而作为一种自觉的学术,笔者的《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1983年初版名《石头记探佚》)是红学史上“第一本探佚学专著”,“探佚学”这个概念则是周汝昌先生在1981年7月24日为《石头记探佚》撰写序言触动灵感而首次发明的。此后探佚学蓬勃发展,基本上聚焦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红学研究的“热点”。有关探佚的研究著作出版了几十种,论文发表了上百篇,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八十回后故事按探佚思路改编,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红楼探佚节目影响深远,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红楼梦》探佚如何可能

红楼探佚是探讨曹雪芹原著《红楼梦》原稿佚失部分的内容,进而勾勒原著的整体情节轮廓和主要人物命运结局的大体走向,其终极目的是搞清曹雪芹原著完整的艺术构思,方可大体把握和理解曹雪芹创作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哲学、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和特点。当然也就会自然引发与后四十回续书的比较。

但曹雪芹已经不在了,书已经残佚了,探讨原著佚稿如何可能?它的根据何在?或者说有什么学理性依据?

探佚的依据有以下数端:

1.“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奇特创作方法,即前八十回遍布于文本字里行间的伏笔、伏线、伏脉。

2.通过对前八十回作思想艺术分析,研究小说情节与人物命运发展的必然趋势。

3.根据曹雪芹亲友的批语,即脂砚斋等人批语中所透露的佚稿信息。

4.《红楼梦》有很强的“家史”“自传”性质(江宁织造曹家、苏州织造李煦家等),小说有“生活原型”。根据对“生活原型”的研究,也可以探讨小说人物未来命运的基本走向。

5.清代至近代的多种野史笔记记载了“旧时真本”《红楼梦》,“逗漏”了一些八十回后的情节,与后四十回程高续书不一样,比如贾府抄家后,贾宝玉最后是和史湘云在一起共度艰难时世。

一看就明白的《三国演义》

第一讲 《三国志演义》的帅哥之谜

《三国志演义》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做了较多修改润色的通行读本,其开头的一阕《临江仙》词乃明代杨慎作品,就是罗本原无而毛本加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让我们想起另外一阕词,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千古风流人物,乱石惊涛,不就是在历史社会动荡中,英雄美人高山流水遇知音吗?我们讲《三国志演义》,主要围绕帅哥、美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分合”困惑,“韬光养晦”,知遇和知音这五个方面。当然最后也要介绍一点版本和作者的知识背景。

帅哥:赵云和马超谁更帅?

美女:貂蝉和二乔谁更靓?

分合:历史的尴尬和困局。

韬晦:智慧还是阴谋?

知遇:寻找我的另一半?

首先,我们讲帅哥。《三国志演义》代代流传,但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到底喜欢里面的什么呢?过去有一句话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好像是说《三国志演义》里面写了太多的阴谋诡计,说得好听一点,谋略计策,体现了对智慧的赞美。但实际上,并不是老了才读《三国志演义》,大多数津津乐道《三国》的,还是青少年。比如一句流行的三国武将顺口溜就是青少年编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

这说明,《三国志演义》最吸引青少年的,还是那些写武将的章节。这是因为,武将大多数是青少年,不管是对他们武功的刻画,还是对他们打斗的描写,都是生命力的张扬奔放,是一种青春活力的展现。

古今中外的大多数名著,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角。西方的比如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俄国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美国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还有曾经风行的《牛虻》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里造反的好汉都是青年豪杰;《西游记》里最精彩的前七回,孙悟空的成长传记,其实象征着人在青少年时期的骚动;《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也都是少男少女。所以,《三国》里面,是那些青少年武将,最能抓我们的心。这些武将,当然还是以刘备一方的被写得最多最精彩,也就是所谓“五虎上将”。这五虎上将,就是五种类型,关羽是道德型,张飞是粗豪型,黄忠是老将型,最帅气的还是赵云和马超。我们最喜欢的其实也是赵云和马超,因为他们是美男加勇男,体现了青春最辉煌的一面。人谁不爱美谁不爱勇敢谁不爱青春呢?那么,赵云和马超谁更帅一点?他们两个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分别来看看。

一、帅哥赵云

我们先看《三国志演义》中对赵云的描写。

我们知道,历史的真实,赵云在刘备的团队里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生前只被封为永昌亭侯,地位远在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之下。后主刘禅即位,追谥前朝功臣,开始只是给关、张、马、黄和庞统以谥号,姜维等蜀国的大臣们为赵云鸣不平,说他“昔从先帝,功绩既著”“义贯金石”,赵云才被追谥为顺平侯。不过在五虎将中,赵云却是活得最久而离去最晚的一位,而通过《三国志演义》的传播,他的形象和声名已经和关羽并驾齐驱,而超过了五虎将中的另外三人。文学还是很厉害的啊!

(一)赵云出场了

《三国志演义》中,赵云在第七回就出场了。那时东汉末年刚刚开始天下分崩,董卓占领了长安,袁绍和公孙瓒等军阀混战,争夺地盘,公孙瓒被袁绍手下的勇将文丑追杀,形势危急,突然从草坡下面出来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救了公孙瓒,并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这是赵云第一次亮相。

赵云有三大“宝”。

第一,是通过赵云与文丑的战斗不分胜负表现赵云的武艺特别厉害。因为文丑是河北名将,武功超强,能和文丑杀五六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那就很不得了。文丑后来被关羽所杀,但按小说描写,关羽是因为骑的赤兔马快,而占了便宜,并不是武艺真比文丑高多少。所以文丑、关羽和赵云的武艺是半斤八两。

第二,是突出了赵云的忠肝义胆,志向崇高。赵云说他原来是袁绍手下的人,因为“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抛弃袁绍而改投公孙瓒。这样赵云一出场头上的道德光环就很耀眼,他的理想是“忠君救民”。这和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发誓“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很接近,为后来赵云投奔刘备埋下了伏笔。

第三,是对赵云的相貌,这样描写:“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写他是一个帅哥,一个威武英俊而浑身正气的帅哥。

赵云一出场,就是大帅哥。

一看就明白的《水浒传》

第一讲 宋江的“忠义”之谜

——《忠义水浒传》的价值导向

讨论《水浒传》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它的价值导向到底是什么,过去叫“主题思想”,未免有点过于执着,一部鸿篇巨制的章回小说,很难说有一个单一的“主题思想”,但价值导向是有的。

小说的价值导向往往和小说的第一主角密切联系在一起。《水浒传》的第一主角,毫无疑问是梁山泊的老大宋江,无论从所占篇幅的多少,还是从他在小说中的作用,乃至思想性格的多元复杂,宋江都明显是一百单八将中最突出的。

明万历年间胡应麟有一首题为《歌者屡召不至汪生狂发据高座剧谈〈水浒传〉奚童弹筝佐之四席并倾余赋一绝赏之》的七言绝句:“琥珀蒲桃白玉缸,巫山红袖隔纱窗。不知谁发汪伦兴,象板牙筹说宋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就把“宋江”作为《水浒传》的代称。

我们也许津津乐道武松、鲁智深、林冲的故事段子,但讲到主导了小说基本思想格调的,宋江的确是作者殚精竭虑予以刻画的“第一人”。所以,把宋江这个人搞明白了,小说的价值导向也就大体清楚了。

一、从宋江的行为和思想看宋江是什么样的人

宋江是在第十八回出场的,这一回的回目叫“宋公明私放晁天王”。这一回的情节是这样的:宋江作为山东郓城县的押司,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一类的职位,接待上级部门派来的吏员何涛(职位叫“观察”),首先从何涛眼中刻画出宋江的容貌身材等形象,再从小说家的全知视角给出介绍和定位:

1.吏道纯熟,学得武艺多般。2.生平只爱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无有不纳,终日追陪,尽力资助。3.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4.时常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扶人之困。5.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接着,何涛告诉宋江,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村长)晁盖等七人劫持了梁中书送给蔡太师的“生辰纲”,自己是来给知县下机密公文,捉拿晁盖等一干罪犯。而宋江一听这个消息,“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于是假说知县在午休,把何涛稳在茶馆里喝茶,自己却飞马到晁盖庄子上通风报信,后面又故意拖延抓捕时间,拖到夜里才派人前往捕捉,结果晁盖等人准备就绪,再加上前去抓捕的都头朱仝、雷横都是晁盖的朋友,有意放纵,晁盖等人就反上了梁山泊,紧接着火并了王伦,成了梁山的强盗首领。

宋江作为县政府的公务人员,却私自给被通缉的要犯通风报信,冒了极大的风险,如果被政府知道,就要满门抄斩。所以晁盖对吴用等人说宋江是“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救了我们。宋江出场的第一个重点亮相,就生动地体现了宋江的性格本质,也可以说是作者赋予宋江的第一个特点:

义气千秋,为救朋友,甘冒风险。

接下来写宋江的情节,到第二十回“郓城县月夜走刘唐”。一方面,梁山上晁盖等人火并了王伦后,杀退了前来征剿的官军,派遣刘唐给宋江送一百两金子表示感谢,宋江象征性地收了一条,其余全部退回。另一方面,叙述宋江资助阎婆母女安葬死去的阎公,阎婆一方面感恩,更重要的是贪图宋江的钱财,硬把女儿阎婆惜给了宋江做外室。下一回又描写,宋江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孤寡老人王公,就想起来曾经答应给这王公买棺木送终的钱,又写一个青年小市民唐牛儿,在街上帮闲,常得宋江资助。此外第二十三回与第三十二回宋江帮助厚待武松,第三十八回交接厚待李逵等许多情节,都突出了宋江的另外一个特点:

仗义疏财行善,对朋友如此,对群众也是如此。

但还有更重要更本质的第三个特点。

这就是在第二十回描写,晁盖等人主宰了梁山泊后,与前来征剿的官军大战,杀了许多官军,并生擒了领兵的军官团练使黄安。而紧接着有一段对宋江的心理描写:“宋江寻思: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犯了大罪,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

这明确揭示出宋江讲“江湖义气”的心理底线,是以不从根本上与朝廷对抗为前提的。此后的一系列情节都是这一思想逻辑的演绎。

阎婆惜拿到了宋江和梁山反贼私通的来往书信,逼迫要挟,宋江一时情急,杀死了阎婆惜。而杀惜后,他选择的是逃避,并非去梁山落草。他先后去柴进庄上、孔家庄、花荣寨上逃躲,都是在体制内“避难”。在花荣寨上阴差阳错,被逼与官军对抗,几乎要上梁山了,却被父亲一封家书骗回,然后甘愿被政府逮捕审判充军。在去江州充军的路途上,梁山晁盖等人把他劫持上山,劝说入伙,而宋江予以坚决拒绝。

第三十九回宋江在江州充军服刑期间,又一次阴差阳错,浔阳楼醉后宣泄情绪而吟诗,被黄文炳抓住不放,步步紧逼,终于在第四十回、四十一回大闹无为军,杀死黄文炳,上了梁山。

我们看宋江终于落草,是名副其实地被“逼上梁山”。当然其间的因缘,都是由于他和江湖社会的联系。第一次杀阎婆惜,是因为梁山写给他的书信暴露;第二次大闹清风寨,是因为他路过清风山被强人劫持却因为江湖名声被尊为上宾,并说服王英放走了刘高的夫人;第三次浔阳楼吟诗题壁被判刑问斩,又是江湖弟兄和梁山好汉前来劫法场相救。

由于是被“逼上梁山”,宋江从心底就没有真正要造反的动机,而始终期待创造条件重归体制内,小说的大布局也是这样安排的。宋江刚刚上了梁山的第四十二回,就立刻又写他在还道村接受了九天玄女赐予的天书。九天玄女说得非常清楚:“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所以,宋江从刚上梁山开始,就承担着明确的“天命”:改变晁盖“聚义”造反的政治路线,转向“忠义”招安的方向,即争取带领梁山好汉重新回归体制内,为国家效力,这就是所谓“替天行道”。

到第六十回芒砀山降魔,晁天王中箭,宋江继位成了第一把手,立刻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明确了政治路线的重大方向调整。到了第七十一回一百单八将排座次后,宋江又立刻于重阳节作《满江红》词,并且“令乐和单唱这首词”,向全体首领宣布了此后政治奋斗的明确目标:“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经过种种努力,终于在第八十二回实现了招安。此后为国家抵御外侮而征辽,平定内乱而剿除方腊,功成名就。虽然最后被奸臣所害中毒而死,但在被毒死前还召唤来会在自己死后造反的李逵,让他也喝下毒酒。

所以,小说描写宋江的一系列思想行为,逻辑理路十分清晰。这也可以看成是宋江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最根本的特点:

义气千秋有底线,义在后面忠在前,忠是大原则,义是附属品。

一看就明白的《西游记》

第一讲 孙悟空本领的大小之谜

我们常听人说,孙悟空的神通和本领后不如前,变小了。前七回的孙悟空,闹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所向披靡,最后太上老君用金刚圈,二郎神的哮天犬又偷袭,联合暗算,才被擒拿住而关到老君的炼丹炉里。可是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又从炉子里跳出来,打得天将们闭门闭户,无影无踪。那真是何等神通广大,武艺高强,所向无敌!可是到了西天路上,孙悟空独自降伏的妖怪却并不多,而总要请仙佛帮助。这自然有组织情节的写作需要,因为如果每一次遇到妖怪都轻而易举地战胜克服,那小说就没法写了。不过这也就留下一个口实,就是西天路上的孙悟空,好像本领变弱了、变小了,大不如前。

但如果深一点看,这个问题就耐人寻味,隐藏着文化的奥秘,也用了不少艺术的“秘密武器”。

一、天上的体制外与体制内

(一)老君和观音比法宝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孙悟空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都不是对手,观音菩萨向玉皇大帝推荐了二郎神,和孙悟空棋逢敌手,把孙悟空包围了。这时,道教的首领太上老君和佛教的首领观音菩萨都站在玉帝身旁观战。观音说要帮助一下二郎神,准备用净瓶打孙悟空,太上老君说你那个净瓶是个瓷器,不如用我的金刚圈。这个情节有点幽默搞笑,但其中的意思却耐人寻味。那就是佛教和道教都在尽力帮助世俗政权镇压造反派。擒拿住了孙悟空,先是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烧,后来又是如来佛用五行山压,也是如此。在这里,孙悟空是体制外的造反者,玉帝、观音和老君是体制内的代表。

太上老君要在炼丹炉里烧炼孙悟空,是“奏”请玉帝允许后“领旨去讫”。如来佛用五行山压了孙悟空后,玉帝表示感谢,如来却说:“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玉帝可以“宣”如来佛前来救驾,虽然具体实行时用了“请”字,但如来知道那不过是礼貌和客气。如来的这一表率垂范作用,我们现在还在继承,不管多大的名人明星,最后都要作秀说自己取得一些成就不值得称道,应该归功于“领导和同志们”。这说明,如来和老君都是被领导的,领导是谁呢?就是玉帝,玉帝代表政权。

再看第一回,石猴出世,眼射金光,惊动了天宫,玉帝派千里眼和顺风耳下来查看。这就是政府在履行责任和职能,要关注社会的各种新动态,是否有威胁到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的情况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小说称呼玉帝为“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这一长串称谓,就是从中国皇帝的年号、尊号、谥号等模仿来的。玉帝就是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天上化身,他手下的太白金星和托塔李天王,分别代表封建王朝的宰相和大将军,文臣和武臣的班首。在对待孙悟空这个体制外反叛者的问题上,文臣主张招抚,武将则主张镇压。

从意识形态来说,玉帝、如来和观音、太上老君,三教合一,分别是儒家、佛教和道教的代表。所谓“儒冠道履白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这是传统文化的三足鼎。玉帝虽然被道教列为尊神,其实在野史小说里,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皇权的化身。

玉帝政权的国家意识形态,要治国平天下,就是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也就是说,在传统文化框架里,儒家是主导,佛教和道教只起辅助补充作用,学术上的说法叫儒道禅互补。

这就是天上的“体制内”,是中国千百年来封建王朝的神话版。可以这样概括:三教合一体制内,玉帝如来和老君。

(二)玉帝政权全力支持取经事业

我们知道去西天取经的事情是如来发起的,他说东土大唐的人作孽太多,不知道向善,需要教育改变,就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来他这儿取佛经,回去教育人民改恶从善。为什么不自己送去呢?说送去的话就被人看轻了,不重视了,要派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取回去,才能真正起作用。观音奉命而去,找来了唐僧,去长安的路上还招募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准备给唐僧做徒弟,将来保护他上西天,还让犯了死罪的白龙将来变成马给唐僧做脚力。这几个家伙都是犯了罪被贬被罚的。特别是小白龙,马上就要执行死刑了,观音就“撞上南天门里”去见玉帝,而“玉帝下殿迎接”,观音说明来意,玉帝立刻赦免犯了死罪的小白龙“送与菩萨”。后来观音在鹰愁涧向孙悟空许诺遇上困难“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这些情节说明一个问题,取经事业虽然是佛教发起的,却得到上到玉皇大帝,下到幽冥地府、四海龙王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权鼎力支持。后来孙悟空遇上妖魔,不管到哪里求援,到处都热心提供帮助。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玉帝那儿,孙悟空动不动就上天宫查档案,搬救兵,玉帝从来没有表示过怠慢,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如青牛精、黄眉怪这两个大魔头,天宫都派出天将助阵。降伏犀牛精也派出“四星”前往。甚至取经团队并没有提出要求,玉帝政权也主动关照,提供援助,如派李天王和哪吒去降伏牛魔王。玉帝代表的政权为什么对于佛教发起的西天取经事业,始终给予全心全意的大力支持呢?

这里面的深层意思,就是取经事业是为了弘扬“正能量”,教化众生去恶从善,从世界观上消灭想造反的不安定因素,构建宇宙的“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就符合玉帝政权的利益。佛教是为玉帝政权做最重要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从根儿上、从世界观、从意识形态上教育众生要一心向善,为政权的长治久安做贡献,玉帝政权当然要竭尽全力给予支持了。玉帝政权对取经事业的支持,有许多微妙的描写,而我们读《西游记》时可能不太注意。比如暗中保护唐僧的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是玉帝派去的。十八伽蓝才是佛教的护法。也就是说暗中保护唐僧的诸神,其实玉帝政府的贡献比佛教的贡献大。第三十三回,玉帝就说过:“前者观音来说,放了他保护唐僧,朕这里又差五方揭谛、四值功曹,轮流护持。”

再比如太白金星。大家注意了吗?唐僧走上取经路途遇到的第一伙妖魔,救他的是太白金星而不是观音菩萨,就是微妙的艺术安排。太白金星可以说是天庭支持取经团队的法人代表,不止一次给孙悟空通风报信,提供帮助,给取经人鼓舞士气。太白金星是最早去招安孙悟空的政府高官,是“老关系”,天蓬元帅猪八戒犯死罪也是他保奏免死的,所以委派他执行这项光荣的使命。

黄风岭的妖怪很厉害,太白金星变化成老人指点孙悟空去找灵吉菩萨降妖(第二十一回)。车迟国那些被道士迫害的和尚,对孙悟空说他们梦见一个老者说自己是太白金星,告诉他们孙悟空的模样,等孙悟空来救他们(第四十四回)。

西天路上最大也是最后一次严重磨难发生在狮驼国,回目就叫“长庚传报魔头狠”(第七十四回),刚走到一座高山前面,太白金星李长庚就变成一个银须老人来报信,孙悟空变成一个清秀的小和尚去应对,猪八戒接着也去向老人问讯。后来太白金星和孙悟空现了原身,太白金星说狮驼国的妖魔确实凶狠,你们要小心应对。孙悟空回答既然如此,那你回去和玉帝说借给我一些天兵天将帮忙。太白金星大包大揽:“有!有!有!你只口信带去,就是十万天兵,也是有的。”但后面降妖,孙悟空却没有去天宫求援。这里面意思微妙:取经即将大功告成,太白金星是代表天宫,提醒取经团队及其组织者如来和观音:促成取经事业,政府出的力也不小,功不可没。

(三)体制内的孙悟空本领变小了吗?

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是体制外的造反者,但从五行山下出来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就成了体制内的护法者。到了体制内,孙悟空降妖擒魔,就不是突出他如何勇猛强悍,靠自己的神通武功克敌制胜,而重在表现他人脉广、关系多,到处都有门路有朋友,都能借助外力帮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般读者,也就会感觉西天路上的孙行者,不像以前的孙悟空本领大了,不如从前了。其实,组织社会的一套规则,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关系,就是体制。要在体制内获得成功,主要不在个人的好勇斗狠,而在熟悉并利用规则和各种社会关系,有显规则,也有潜规则。

比如西天路上的妖怪有两类,一类是没有后台的野妖怪,另一类是有仙佛做后台的妖怪。前一类是体制外的,大多死于非命,典型的如碧波潭的万圣龙王,罪错不大而下场极惨。后一类是体制内偷跑出去的,大多在即将覆灭的关键时刻,后台出现,救走收回,如灵山的貂鼠、天宫的星宿、观音的金鱼和坐骑、文殊的狮子、菩贤的白象、弥勒的黄眉童子、老君的童子和青牛、太乙天尊的九头狮子、寿星的鹿、月宫的兔子、李天王的老鼠、龙王的外甥。后一类占了西天路上妖魔的大多数,就是隐喻体制内生存的真实情况。孙悟空早在做齐天大圣时,就“会友游宫,交朋结义”,与天上的星宿、海岛的神仙都建立了关系,后来闹天宫,其实也是不打不相识,“人脉”早就相当广泛。再加上西天取经是体制内的大事业,当然得到八方支持,这是显规则。另一方面,对那些有后台老板的妖怪,也必须网开一面,这是潜规则。

有一个情节表现仙佛界的“潜规则”极妙。就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下界为妖,用金刚圈把各种宝贝都套走了,孙悟空没了辙,直接去找如来佛,如来佛派十八罗汉用金丹砂和青牛斗法,金丹砂也被套走了,这时降龙、伏虎罗汉才告诉孙悟空,如来让他去找太上老君。为什么如来要先让罗汉输一阵,才说出青牛的主人是太上老君?难道如来真的拿青牛精没有办法?其实这就体现神佛界的潜规则,如来佛和太上老君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最高首领,那是要彼此尊重的,如来让罗汉先输一阵,就是有意向老君示弱,表示佛教对道教的尊重,大家都在玩体制内的游戏。

作家出版社推荐

《一看就明白的“四大名著”(全四册)》

梁归智 著

作家出版社

0 阅读:0

楠熙看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