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许世友上将视察南京某学校时,随口一句话,居然掀起了一场“地底寻宝”的闹剧。
事情的起因是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学校门口地下有煤,结果军代表真信了,带着人狂挖十几米,最后竟然真的挖出了煤。
这种戏剧性的故事,乍一听像个民间传说,但细细品味,却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南方能源困局的一面镜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成立的南京军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能源短缺。
相比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南方的煤储量少、分布稀,工业用煤几乎全靠北方运输。
天气、交通等意外情况一旦出现,煤炭供给就可能中断。
许世友刚到南京军区任职时,面对这片经济重地的能源困境,感到忧心。
作为一位实干家,他没有坐等上级调度,而是亲自带队,发动群众和工兵,在南京周边地区寻找煤矿。
许世友对于找煤这事儿是认真的。
他听说苏南地下可能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立刻组织勘探,并在一些地方发现了煤矿。
虽然这些煤矿储量不大,但对于缓解局部用煤压力还是有一定作用。
他的初衷是为百姓谋福祉,但也深知,盲目开采可能得不偿失。
出于这种谨慎态度,他对民生用地、学校、农田等地方的开发格外小心。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某些场合展现那份特有的豪爽和自信。
有一次,许世友来到南京孝陵卫的一所学校视察。
闲聊间,话题又转到了煤炭资源上。
当时有人感慨南方缺煤,许世友直接反驳,“谁说江南没煤的?地下有的是煤,关键是敢不敢挖。”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仿佛煤就在脚底下。
看大家面露质疑,他干脆蹲下身,用脚在学校门口比划了一圈:“从这儿往下挖,肯定有煤。
不出煤,我就不姓许!”说完便扬长而去。
这原本是一句戏言,可陪同的军代表却当了真。
许世友刚走,军代表就召集了一帮人,在学校门口开始挖。
围观的群众一边纳闷,一边也充满了期待。
毕竟许将军之前真带着人找出了煤矿,这次说不定又能出奇迹。
几天后,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大坑,但煤没见着,反倒涌出了水。
军代表不甘心,组织人手抽干坑里的水,继续向下挖。
又过了几天,当挖到二十米深时,坑底的土块开始变黑变硬,终于,煤炭真的被挖了出来。
消息传到许世友耳朵里,他先是愣住,随后又忍不住笑了:“你们还真挖了?有煤的地方那么多,干嘛非在学校门口下手?”虽然他没有责备军代表,但还是赶紧安排人把坑填上,并反复叮嘱以后不要在教育和农业用地随意开采。
这场乌龙虽然闹得沸沸扬扬,却也折射出那个年代人们对资源的极度渴望,以及对将军话语权的高度信任。
许世友对煤矿的执着背后,其实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当年,他带领南京军区在苏南一带勘探煤矿,建立了一批小型采矿点。
这些煤矿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南方能源短缺的局面,却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次,他到句容山区的煤矿视察途中,因司机犹豫不决没能及时加速,许将军直接发火:“要么加速,要么停车!”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让人既敬畏又无奈。
当然,他也有温和的一面。
有一次,有位年轻的煤矿工人因为赌约,竟大胆摘下许世友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
旁人都吓得不敢吭声,谁知许将军不但没生气,还笑呵呵地答应给每个煤矿工人配军装。
他的这种大气和幽默,让那些终日与煤灰打交道的工人们倍感温暖。
许世友还曾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想出妙招。
当时有个村子的村民白天都在煤矿干活,晚上又累得不行,根本没时间参与训练。
他灵机一动,派军队暂时接管煤矿的开采工作,让村民集中时间接受训练。
这种既不耽误生产又能完成任务的做法,体现了他对民生和军务的双重考量。
许世友离开南京军区后,江南一带的煤矿开发依然在延续。
比如钟山矿的建立,就是在他勘探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这些煤矿为江苏等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持。
可以说,他当年在南方开采煤矿的努力,为后来的能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许世友那句“从这里往下挖,肯定有煤”像个玩笑,但却是他一生精神的写照。
敢说、敢做、敢承担,他的故事既让人发笑,又让人肃然起敬。
这份“粗中有细”的个性,或许正是他在复杂历史环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原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