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意境绝美的渔父词,美到让人心醉,读后让你忘却尘世间的烦恼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2-07 09:10:48

渔父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渔父》,庄子通过“渔父”和孔子的对话,借此阐述了“守真”、还归自然的道家主张。

在屈原的《楚辞》《渔父》里,曰:“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南唐后主李煜《渔父词》对渔父“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神往。

苏轼亦追求渔父境界:“渔父笑,轻鸥举。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唐代大诗人张志和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父的形象一度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至高境界,在书画题材里成为清高孤洁、避世脱俗、啸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大量出现并形成一种风气是在元代。

李煜,南唐末主也,其践祚之路,非坦途矣。其父元宗,初立李景遂为兵马大元帅,李景达副之,三昆季于烈祖梓宫前盟誓,期以兄终弟及。故煜于皇位,几无望焉。厥后,弘冀太子以战功显赫,煜之境遇愈益困厄。 然天命难测,弘冀太子以暗杀景遂得罪于父,废东宫位,煜遂承祧。史册载,弘冀为太子,疑忌甚重,煜乃敛性避祸,自示耽于佛法,不慕权势。此《渔父词》二首,或作于此时,以释弘冀之猜忌也。

01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五代十国 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是南唐李煜创作的一组杂言古诗。

此词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叶扁舟泛五湖,把自由寄托在万顷碧波之上不是李煜的首创,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真正能超凡脱俗活成这般模样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02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里雪》

五代十国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

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

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赏析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03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创作背景

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可谓年少有为,仕途顺利。后因言辞过激劝谏唐肃宗,而犯天威,被贬外地。恰逢父母去世,丁忧三年。

此后,厌倦官场尔虞我诈,挥袖敛襟,携带唐肃宗所赐的两名奴婢(男童取名渔童,女童取名樵青),一起游历楚山吴水,最终隐居于湖州西塞山,自号为“烟波钓徒”。

公元773年,张志和受到时任湖州刺史、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邀请,张志和驾舟往谒,酒席之上,宾主意趣相投,张志和随即诗兴大发,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此诗便是其中之一,也最为著名。

赏析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此诗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其次,从艺术手法来说,鲜艳的颜色,明快的节奏,宛如点染丹青的山水从纸上流泻而下,在天地间肆意蔓延。那不惧风波的渔人,隐藏于蓑衣斗笠之下,莫过点睛之笔,但却不容忽视。正是这样的场景描述实则让人拍案叫绝。

整体而言,《渔歌子》描绘了秀丽的江畔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它仿佛一幅动人的山水图画,画面中有雨中的青山,渔舟 唱晚,白鹭翔集,红桃夹岸,色彩明丽而又不失沉静,格调高雅而又充满了生活的质感。既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更反应出他淡泊高远、超尘脱俗的精神意趣。

提到《渔歌子》,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张志和的这首词,此词毫无疑问是“渔歌子”词牌的压卷之作。这首词清新自然,恬静淡雅,写景如画,情景交融,满是醉心山水、向往自由之情,张志和无愧于“烟波钓徒”之称。

这首词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无限,韵味无穷,真乃千古绝唱!

04

《渔父词》薛师石〔宋代〕

莫论轻重钓竿头,伴得船归即便休。酒味薄,胜空瓯,事事何须著意求。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随遇而安,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无论钓到鱼没有,钓得多还是少,词人都不去管它,等到渔船该回家的时刻,他便停止劳作,开始休息。自家酿的酒也许味道淡薄了些,然而终胜于什么都没有。对于人世间的事情,须要想得开,放得开一些,凡事都不要执著地去追求。

05

《渔歌子 楚山青》

五代李珣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译文:楚山青青,湘水明静,清风徐来,令人流连忘返。青草茂盛,繁花竞开,海艇与小船往来穿梭,悠然垂钓于清波之中,歌声相续。任随船儿在水面上漂浮。不知夜幕早已降临,乘月归来,有酒盈樽,满屋是云雾蒸腾如登仙界。此情此景哪还有世间的荣辱觊争。

赏析:

此词表现的是渔人超脱尘世的闲情逸致。上片是楚湘山水画,江山秀美,风物可爱,语言流利。下片描绘了“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从外到内,“不见人间荣辱”。这正是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受压抑、打击、挫折之后的一种理想的追求,绝意仕进,与世无争。全词淡淡写景,缓缓抒情,风骨俊逸潇洒,态度旷达超拔,语言清新流利,文笔洒脱豪放,无不洋溢着一种“清胜”之美。

06

《渔父四首·其三》

宋·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这组渔父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作品中的渔父饮而醉、醉而醒,于飞絮红尘中阅尽世事之沧桑悲凉与无常,正包含着苏轼对自己多年来迷于政治是非而致人生峻厄的嘲讪与悲悯。被贬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此时写就渔父词,亦寄托了苏轼对世事的态度吧。

07

《渔父 收却纶竿落照红》

纳兰性德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赏析】画家徐釚(一六三六年至一七〇八年)于康熙十四年作《枫江渔父图》,康熙十七年携图入京后,名流多有题咏。毛际可《枫江渔父图记》云:“图修广不盈幅,烟波浩荡,有咫尺千里之势。舟中贮酒一瓮,图书数十卷,虹亭(徐)纶竿箬笠,箕踞徜徉。”性德此词,写其西风夕阳中垂钓芦花深处之风采。唐圭璋《梦桐词话》卷二以为此词可与张志和《渔歌子》并传不朽。

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须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他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

“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他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勾勒完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

夕阳西斜、晚霞烂漫,飒飒秋风,烟雾蒙蒙,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全词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08《渔歌子 荻花秋》

唐代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这是一个地处潇湘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隐逸自得其乐的渔父生活,是多少人的向往呀!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亦不仕他姓,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创作了大量描写隐逸生活的词作,这首《渔歌子》便是其中之一。之后又溯湘水而上,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多感慨之音。

09渔歌子·柳如眉        

前蜀·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释义:

鲛绡雾縠:珍贵的纱绸。鲛绡:指鲛人所织之丝绸。《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鲛人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而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左思《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绡。”雾縠:半透明的绉纱。笼香雪:笼罩着洁白的肌肤。香雪:形容肌肤细腻白净、有香气。

10

《渔父词》

元 赵孟頫

侬住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鉴赏  这首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的愿望。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0 阅读:15

书易聊文化方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