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真实社会地位:为何胡屠户在范进考中秀才后仍百般折辱?

历史爱杂谈 2024-06-23 09:28:53

在《儒林外史》第三回当中,考了二十余次都没进学的老童生范进,在遇到周学道这位伯乐之后终于站起来了,以院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学(取中秀才)。

但是回家之后,在丈人胡屠户这里却仍然是妥妥的受气包。

丈人看起来是到场庆贺,却是拿着上不得台面的猪大肠,大部分还都在吃酒时候进了自己肚子。一口一句“现世宝”、“穷鬼”,又说中秀才全靠他的功德,还明确告诉范进:

“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等到范进半年之后找胡屠户借盘缠到府城参加乡试,还有更难听的等着:“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癞虾蟆想天鹅屁吃……”

可怜的范进,盘缠没借到,反而挨了一顿夹七夹八的嘲讽加辱骂,不由头昏脑涨,眼冒金星,最后是扶着门走出去的。

这似乎也坐实了酸秀才、穷秀才的名声——你看看,中秀才又能如何?啥也不是!

那么,古代的秀才地位真的如此不堪吗?胡屠户在范进考中秀才之后为何仍百般折辱?

01

秀才又称“茂才”,最早是汉代察举制的产物。但狭义上的秀才一般特指明清科举院试录取、正式进学之人,因为科举真正体系化、成熟化、程式化还是从明朝开始,而清承明制。

“牧民,在国之四维,士农工商”,其中“士”指的是官员。但官员本身是统治阶层,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四维,因为他们代天牧民,是纲纪制定者,而不是纲纪遵守者,所谓“刑不上大夫”是也。

在明清时期,读书人群体当中的举人、进士是官身,而童生又和农工百姓没区别。所以,“士”似乎只有“秀才”正合适。

科举体系有六道关口,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关一重天。其中通过前三关(县试、府试、院试)的是为秀才。可见,秀才那也是在千军万马当中成功挤过独木桥的学霸。

以一个中等县治而言,县学当中固定有20名廪生。廪生即本县岁科两试成绩优异的秀才,由官府定期发给廪米、廪饩银。而通常廪生与普通秀才的比例是1:5,也就是说:在一县当中,秀才动态保有量(随时加上新取中的、减去亡故的)大约就是100人左右。

每县10个乡,每乡10个村。平均算来,每村当中也只有一个活着的秀才而已。

院试三年举行两次,按照秀才25年职业生涯周期算,那么每次院试各县大约也就能考取4-5人而已。

算是比较稀缺的了。

02

当然,稀缺不代表就贵重,现代人的Rh阴性血型(俗称熊猫血型)稀缺不?也没见给发钱呀。

但在古代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强调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秀才已经算是读书人群体当中的佼佼者,作为四维之首,是有一系列特权的:

第一,见官不跪。古代是“官本位”社会,不管是有家财万贯,还是身怀绝技、可称大匠达人,只要没有秀才以上功名,见官就必须跪着说话,头都不能抬一下。而秀才却见官不跪,拱手即可——看着没啥实质用途,但除了天生跪族之外,估计没人喜欢跪着吧。

第二,自由出行。古代平民如离家100里以外,需在官府开具官凭路引,否则按流民处理,杖八十。而秀才可以游学,想去哪就去哪,不受约束。

第三,免服徭役。古代平民是要服徭役的,搭桥铺路、修筑堤坝、建造皇陵……如果是在边镇附近,有战事还需运送粮草。徭役随时会被摊派到个人头上,累死、病死、饿死、冻死、刀死,都是寻常。而秀才则有两个免服徭役名额,比较珍贵。

第四,有资格乘坐肩舆,打锡伞。肩舆属于简化版的轿子,二人抬。古代平民是不允许坐轿的,肩舆也不行。而秀才却有资格乘坐肩舆,此外还可以由书童给打着带锡顶的雨伞/遮阳伞。

第五,不可随意抓捕与动刑。即使秀才犯罪,地方官也不可直接抓捕动刑,而是要先上报学政衙门剥夺功名,然后才可以发落。而学政是清贵官,并不归地方。那么,你地方官说有罪就有罪了?

剥夺功名可不是小事,学政是要派员介入核实的。这就使得秀才可以最大程度免遭冤屈,在任何一个社会这都是宝贵的护身符——参见吃饺子不蘸酱油以及内蒙那位呼小伙……

而如果是廪生,还可以每年领取廪米七石二斗(约900斤)、廪饩银4两。这廪米能养活三口人,4两白银看着不多,实际购买力却非常可观!

在经济上,即使是普通秀才,只要正常经营也穷不到,因为可以进入社学当官办教师、在大户家当西席、给官员做幕僚,还可以开馆收学生,比如严监生的两个小舅子都是秀才,开学馆赚钱不少。

范进因为是刚中秀才半年就去参加乡试,还没来得及搞经营积累,所以暂时还是穷。

当然,也确实是有穷秀才,这种基本都是醉心功名,一门心思的继续读书考举人,不但不事经营,反而花销颇大,包括购买纸笔书籍、参加文会结社、赶考游学盘缠支出,在农业社会,这些都是属于大花销。

死读书,读死书很难考中举人,八股文并非想象那样只有呆板僵化,实际了解之后可知内中自有乾坤。所以,还要拜访名师求指点、抄录前科优秀程文。

有人要说了:那范进中秀才之后也是穷得底儿掉,为何能中举?

其实那是遇到贵人了——周学道在考场看范进破衣烂衫的可怜,于是后来特意当面点拨几句。

所谓“真传艺一句话,假传艺万卷书”。周学道明确告诉他:一定要坚持现有风格,此科乡试必高中!

范进读了四十年的书,基本功肯定是扎实的,只不过考了二十几次府试都落榜,不可避免的陷入自我怀疑中,严重不自信。

一般能找到举人点拨就很不容易了,而周学道那可是正牌进士,给予的肯定无异于拨云现日。此外,其实也是隐晦的提醒范进乡试考官的喜好倾向。

这可都是千金难买的真东西!

03

那么,既然秀才有这么多特权好处,为什么范进在丈人胡屠户那里还是吃瘪受气呢?

这就涉及到个人资源撬动的问题。

比如某人有一个亲戚是不大不小的网文作家,一年能赚百八十万的,可能还在本地捞一个作协理事之类的头衔,日子肯定过得潇洒,社会地位也还可以,毕竟是作家。

但是,网文作家的资源也仅限于用在本人身上,社交人脉范围有限,某人作为亲戚又能沾啥光呢?

还不如一个开汽车修理店、炸网红薯条的,因为还可以带一带学门技术、开个分店什么的。

在网文作家这里——网文写作是能手把手教会的吗?

范进的秀才与网文作家挺像的:社会地位还可以,但是能撬动的资源很有限。

对于胡屠户而言,范进的秀才特权与好处是无法共享分润的:见官该跪还得跪,自由出行就别想了,犯罪直接受刑挨板子,免服徭役名额也落不到他头上(两个名额,范进自己一个,剩下一个肯定留给儿子——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范进坐肩舆,那胡屠户莫非也要挤上去耍耍?

至于范进以后不管是入县学还是开学馆,挣的钱也是自家花用。而且,卖猪肉不见得就比秀才挣得少。

所以,范进的秀才功名对于胡屠户而言,完全借不上光,日子该咋过还是咋过。

如此,对于范进自然也是该骂还是骂。

求不到、用不着,就是这么现实!

04

而在范进中举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金举人、银进士”,举人的金贵,不是因为有资格做官,而是本身即为官身,民籍转官籍,在吏部建档立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在数量上,一些偏远小县甚至几十年都无人中举。而即使是大县,举人保有数量也是极少的。以明代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为例,乡试三年一次,每次录取70-80个举人。当时山东全省有104个县/散州,即在三年一次乡试当中,每县只能平摊到0.7个举人!

在一县之地,举人与知县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处在本县金字塔的最顶尖——甚至在民间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不比知县小,因为知县任满即走,只要不得罪就行了。而举人却是坐地老虎,要待三辈子的,需主动交好,所以范进中举之后才有人主动送房子、送金银、送丫鬟、送……

举人作为统治阶层,其特权与秀才相比何止放大百倍?所能撬动的个人资源已经不用提了,在本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且说范进中举之后,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老母亲乐极生悲,硬生生的高兴死了——不是形容词,字面上的!

于是找寺庙大和尚给念经超度,结果正赶上大和尚因为与佃户老婆不清不楚的,被官府锁拿收监。这事在现代顶多是道德层面谴责,但在古代却很严重,受杖刑之后还得流配千里,甚至直接沉猪笼。

范进得知之后,为避免耽误自家事,随手送去一张名片,衙门直接放人——就这么简单粗暴。

所以胡屠户的种种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某人有一个亲戚,掌握一系列大型工程项目发包权,随便接来一个,再转给有资质的就可以赚几百上千万;或者是亲戚在本地区呼风唤雨,啥事都能摆平,亲朋故旧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想进油电烟草一句话就能办成——如此,还能和网文作家一样看待吗?

也有人确实是不屑于去舔,但去舔的却肯定排着队。毕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在乎,但还有妻儿老小呢……

具体到胡屠户,在范进中举之后,最起码猪肉铺不可能再面临任何吃拿卡要,公差、地痞谁敢来扯风?就是那鲁提辖路过,都得给白打三天工!

不想卖猪肉了,县城其他买卖看上哪一家了?

随便挑!

可能有人以为夸张,那肯定是不了解古代“官本位”的真正含义,“官”对于“民”是真可以生杀予夺,“公差”、“地痞”那只是民,甚至比民还低一些。

真惹到举人,那不是闹着玩的!那“灭门的县令”与举人穿一条裤子,更不用说举人有同科、同年考中进士,甚至本人考中进士,权力化身九天之上的雷霆,发动之后皆为芥粉。

君不见山东平度一个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的尚可放言:“我有一百种方法刑事你”!

至于摊派徭役——里甲是猪油蒙了心吗,给举人的丈人摊派徭役?想好怎么死了吗,打狗还得看主人呢!

胡屠户之前卖猪肉是有大户主顾的,比如张乡绅家里一年数千斤——这账却不是那么好收的,懂的都懂。但在范进中举之后,不但可以结账痛快,采购价格也有可能涨三成。

确切说,就是范进作为举人的种种特权,可以不自觉的外溢给胡屠户。

而就是这外溢的这一点儿,就已经够胡屠户受用了。

在书里提到过,有人问胡屠户:“这几十天……不见来集上做生意?”有可能,胡屠户已经不屑于做猪肉买卖了吧……

作为范举人的丈人,在本县是绝对够用了。不信且看胡屠户到寺庙里,那大和尚是如何接待的:“屁滚尿流,慌忙烧茶、下面……胡屠户吃过面去。”

如果是在之前大和尚见到胡屠户,眼皮子都不会夹一下。薛家集的里正乡绅借寺庙地方议事,和尚一开始连杯茶水都懒得提供,后来大伙儿夹枪夹棒的用话敲打,才“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倒满了水送与众位吃”。

可见,胡屠户在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真是直线上升。别管背后如何议论,以后当面都得叫一声“胡老太爷”!

所以,前倨后恭也就理所当然了。

05

所谓“穷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勾,勾不着亲人骨肉;富居深山老林抡两杆木棒,难驱散故旧宾朋”,就是这个道理。

但千万不能误伤秀才的社会地位。

世人眼中看不起的秀才,真到了古代想考中也得祖坟冒青烟才行呢……

2 阅读:446
评论列表
  • 2024-06-27 21:16

    举人还有个大特权,文中没写,他可以庇护多少多少个家庭免税、免徭役。特别是免税,威力无穷,无数人跪求把田地寄托在举人名下以免税!

  • 2024-06-24 21:19

    我讲个我家族史的小故事吧!我上七代的太公有个弟弟,十五中秀才,十七岁准备结婚的时候病死了,然后我那个太公一夜白头,坟前嚎哭三天!这已经不是丧亲之痛了,而痛的是整个小家族的未来和希望啊![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历史爱杂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