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何在?中国传统思想源流演变的探究

微格尔 2025-01-10 05:06:51

人们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往往会诘问一句:“还有天理吗?”遇到有人作恶,会指责一句:“你会遭天谴的!”这种观念似乎刻在了中国人的DNA里。

那么,“天理”是什么?“天谴”又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含义?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说?

这就涉及到中国人历史悠久而朴素的天命观了,这得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

殷周更迭之际,形成了一种将自然现象与政治联系起来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天命说。

周朝建立之时,青铜器上的铭文记录下了周文王是“受命于天”。意即:周文王是受上天认定的管理国家的“真命天子”,他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大家都要服从他的统治。

这又与君主的“有德”有关,君王是有资格管理天下的人,只要他能勤修德行,就可以消去灾祸。如此,君主的权力便合理化、正当化了。

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经过远古时代神话传说的熏陶,深信天上有神仙主宰着人间大地,将自然灾害视为天的谴责和惩罚,是“天意”,天具有法则性和条理性。因此对“受命于天”的君王也顺理成章地服从,并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不断传承的思想观念。

天命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传承中发展和完善,在后世不同的朝代出现过多种学说。但不论如何被阐释,它的核心都是作为统治阶级获取权力、治理民众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天命说广泛流行,诸子百家也提出了各种说法。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将天命说进行深化和理论化,提出了“天谴论”、“天人感应论”,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之前的观念,加入了不同角度的阐释,以天理法则来解释自然现象。

东汉的王充则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天谴论反对思想,他的《论衡》对天观进行了抨击,认为灾祸是因为自然的因果关系而生成的。但这样并不能撼动根基牢固的天谴论。

到了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也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要将天与人分开,自然灾害是自然法则因果关系所导致。

宋代出现了天理性天观,即天有常理法则,天理就是自然法则的条理,又是政治统治应该依据的正理,以及人内在道德的本质。这就是程朱理学。

进入近代后,天理也演变成为我们熟悉的“公理”,是指一种民众要顺应的世界普遍的规范,在其背后仍然有天的支持和作用。

作为中国哲学的根源与核心思想,天命说贯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文明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日本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沟口雄三在他的著作《中国思想的再发现》里,对中国传统思想起源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对宋学、阳明学等不同的思想学说进行解析,并与日本的思想学说进行了对比解读,揭示了中国人天命观和哲学思想的独特性。

不是很厚的一本书,却是内容丰富,简练精悍,内涵深厚,仿佛进行一场思想洗礼,对中国人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思想有一个整体性的清晰的理解,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读。

0 阅读:0

微格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