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勤政但勤政并不等于就是明君

代梅说历史 2023-03-04 02:46:03

清朝皇帝勤政,这个基本上没有异议,但是说他们是明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是不是明君不是按照是否每天是否起早贪黑忙活来评判的。所谓明君就是指贤明的君主,需要治国有方,受到群臣和百姓的爱戴才算得上明君。如果按照是否勤奋,历史上第一明君应该是明朝的崇祯皇帝,他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经常两三天不睡觉处理国事。据史料记载,崇祯帝深感国事日非,“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近御宫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应、小答应等号,上皆正色临之,无一戏言。田贵妃婉慧得上意,亦少进御。”

崇祯即有雄心大志,又勤政爱民,不喜宴乐、不贪女色、不讲排场,是不是明君的典范?回答是否定的,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为人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残忍冷酷,崇祯帝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所以勤政不等于贤明,明朝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但是大明江山稳固,万历三大征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朝中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当道,朝内党争也也在控制之内,万历虽然不上朝,但是从来没有放弃对朝局的控制,他通过内阁制度和调控党争,让朝廷内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竞争机制,双方为获得支持,在政务上都不敢懈怠,唯恐出错被对方抓住把柄,所以政务井然有序,很少纰漏,这才是万历不上朝,国家依然稳定的根本原因。万历虽然算不上明君,但是绝对不是昏君,虽然他表面上看懒政。

清朝皇帝勤政,那是不勤政不行,清朝是高度集权的君主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里,太多的事要他做出决断。但是不是贤明就很难说了,明朝被清朝黑的一无是处,小的污点也会被无限放大,而功绩不加评论。但清朝并没有这样的问题,虽然后世在一定程度上狠狠黑了慈禧太后一把,但对其他帝王并没有施加多少倾向性的政治影响。再加上清朝文字狱环境下,有污点也不能记载,所有资料都是歌功颂德,想挖黑历史很困难,表面上给人清朝皇帝都是明君的错觉。

清朝皇帝勤政,但是因为权力过于集中,政令发布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大臣们只能充当参谋的角色,意见是否采纳,完全看皇帝怎么理解,包括军机大臣在内,对皇帝决策的影响力都很有限。满清的高度集权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与明朝内阁与外朝权力制衡制度相比,更容易出问题。在明朝,皇权被束缚得很紧,发布任何政令都要先通过大臣们的同意,否则很难实施。所以明朝大部分政令都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而且因为很好利用了竞争机制,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监督制约,政令少有纰漏,更不能藏私,这就是明朝皇帝不上朝也能管理国家的基础。

清朝皇帝残忍寡恩,视朝臣和百姓为奴才,满汉差别对待,除了道光皇帝,其他皇帝生活奢靡,好大喜功。留发不留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发生在顺治朝,这位皇帝笃信佛教,一心想着出家,还因此差点害死行森禅师,比明朝皇帝炼丹也好不到哪里去。被誉为一代明君的康熙皇帝好大喜功,虽然在位期间几次征战都取得胜利,但基本都是以大压小,打的都是不对等战争。以雅克萨战役为例,第一次发生在1685年5月,清兵3000对阵沙俄450人,打了三天,俄军投降,但是在保留武装的情况下撤军到尼布楚。第二次是2000人对阵俄军826人,清军胜利。最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看似不算屈辱,但中国并没占到便宜,反而失去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小部分领土和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地区。

同时康熙还标榜仁政,对官吏尽量以宽松待之,导致出现吏治废弛,官场贪污,国库亏空,弄虚作假,粉饰浮夸,大小官员,怠玩成习,徇庇尤甚。给继任者雍正帝留下许多隐患。康熙在思想上为了控制臣民,兴文字狱,在位发生的文字狱案共有11起,比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戴名世仅仅因为赞同方孝标给南明正名的观点,结果就被斩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牵连为奴。还有朱方旦案、亲政前鳌拜等顾命大臣制造的庄廷鑨明史案等。另外康熙在继任者的选择上犹豫不决,储位之争的时间之长,卷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广,以及对皇朝及皇帝本人影响之大,无不超出前代。康熙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经济民生发展的政策,但是他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多,只是大多被淡化隐藏,在某些方面带有昏君的一些典型特征,但是因为也有不少功绩,掩盖了不足而已,实事求是的说,康熙距离明君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

康熙皇帝

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因为有人读他的书后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所以被开馆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帝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推行改土归流时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带来了灾难。

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帝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雍正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雍正朝为防止国民掌握兵器的制造技术,构成对清王朝统治的威胁,雍正帝即位后便明令停止在康熙朝不断取得突破的火炮研制工作。雍正年间,云南与安南发生边界纠纷,雍正竟然主动让地给安南,他说;“将此数十里地界赐他,无损于国体,更表朕之仁政也,何妨乎?“这是什么神逻辑,四十里无损国体,多少才有损?另外,雍正还是个笃信道教丹药学说的炼丹皇帝,不过他倒是没有因为炼丹而荒废朝政。

篇幅所限,我就不再一一列举,说这些只是证明,清朝皇帝勤政,而且在发展中期还有一番作为,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即便是历史上评价最高的雍正皇帝,身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果用编修《明史》的隐晦手法编纂《清史》,刻意夸大皇帝身上的缺点,那么清朝这些皇帝可能还不如明朝皇帝开明民主,身上的毛病更多。

中国直到康熙朝,还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但是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满清政府没有看到工业发展带来的世界格局大变革。短短百年时间,迅速崛起的西方国家实现全面超越。放眼整个人类发展史,工业革命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变革,百年间的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此前千余年。而中国在这次飞速发展期,仍然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是关键时期,差距就是从这段时期产生的。他们中任何一位皇帝有长远目光,把洋务运动提前五十至一百年,大清与西方列强也不会相差如此悬殊。反倒是被骂得最惨的慈禧太后,她看到了问题的根源,重用汉臣,稳定朝廷局势后开始搞洋务运动。本来羸弱不堪的清政府又起死回生,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清政府从经济和军事上都得到了很大恢复,国库开始充盈,北洋水师得以组建,使大清朝有多延续了几十年的国运。

但是这时差距已经拉开,西方列强已经占尽优势,他们是不会看着大清这样体量的大国崛起的。所以这时候想要发展已经很难了。慈禧搞洋务运动,取消科举制度,兴办学校,选派小留学生出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甚至开始预备君主立宪制,1906年颁发“预备立宪”的谕旨。首先,开始改革官制,停例捐,禁鸦片,创设政务处及编制馆,实行国家机关的机构改革。1806年开始在各省举行选举,选出议员、议长,组成咨议局等。虽然已经有些晚了,而且不够彻底,进行缓慢,未能挽救大清,但慈禧已经做出了尝试,并开始推行,与前几位掌权者相比,慈禧的眼光已经非常超前了,所以我说,慈禧被人黑得很惨,这个让大清呈现同治中兴的繁荣景象,建立亚洲第二大水师,让大清国延续国运几十年的女人,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虽然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放在当时,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大清的灭亡,早已埋下祸根,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慈禧成为大清灭亡的背锅侠,这是典型的政治历史,不具客观性。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