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回忆我军印报送报骡子太重要,饲养员骡子养得壮被评战斗英雄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4-08-16 11:38:34

1945年6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滨海区党委的机关报《滨海农村》创刊。创刊时的《滨海农村》报是一张石印报。为了增加该报的印刷发行量,滨海区党委决定将石印报改为铅印报。

在战争环境下,办一张铅印报是极不容易的,它与石印报相比,需要的机器设备多,生产工序多,技术人员也多,转移起来也相当困难。

1945年初冬,《滨海农村》报铅印厂在莒南县的下河村开始筹备。下河村距滨海区党委和报社编辑部驻地大店镇只有几十里路,上级具体指导起来很方便。

筹建开始,首先从《大众日报》社印刷厂调来一批建厂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人员,有邢西彬、刘民、吴杰、黄德甫、季德吉、袁小奎、娄玉亭等同志,这是组建铅印厂的骨干力量。此外,又从石印厂分过来一些同志,还从各方面调来和新吸收了一批人员。这样,基本配齐了铅印厂各个管理部门和生产技术人员。

铅印刷厂组建起来后,厂、组主要负责人是:厂长邢西彬、副厂长刘民、党支部书记郑杰民、排字组组长吴杰、铅印组组长黄德甫,校对组组长魏启元、打印组组长马永力、装订组组长季德吉、司务长王德卿等。铅印版所需要的铅字、印刷机都是由《大众日报》社印刷厂支援的。

1946年1月1日,第一张《滨海农村》铅印报正式出刊了。当时是四开四版的二日刊。铅印版的《滨海农村》报虽诞生了,但要按时排、印好这张报纸却仍存在着种种困难。

厂里还没有铜锌版制版设备,报纸的题头、插图都是魏启元手工木刻的。排版所需要的各号标题字不全,大标题字也是木刻的。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此时正是国民党疯狂调兵遣将,企图大肆进攻解放区之时,印刷厂所需的印刷油墨、纸张等器材的供应非常困难,没有这些,报纸一天也出不来。

要坚持按期出版,就要想方设法克服摆在面前的种种困难。材料科的同志冲破重重困难,到国民党占领的大中城市秘密采购。另一方面,铅印厂内部从1946年春天起开展了“前方百日练兵,后方百日练功”运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技术技能,爱护机器设备,节省各种印刷原材料,保证按期出报。

铅印厂正式建成时,即与石印厂分为两个厂子。铅印厂主要担负《滨海农村》报的印刷任务,每两天出版一期,印报量最多时,每期印四、五千份,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很不容易的。石印厂则主要担负《滨海画报》、《滨海民兵》以及连环画册等的印刷任务。

铅印厂在不断发展中坚持一面生产、一面充实完善,人员从建厂时的三、四十人发展到六、七十人。在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印刷质量方面,大家也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和土发明创造。解放区没有电力,而印刷机的运转是用脚踏手摇,它不仅加大了工人的劳动量,而且印刷机的转速也不高。后来借鉴畜力水车的办法,将印刷机的运转动力,从脚踏手摇改成用骡子拉,这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1946年夏天,铅印厂从下河村搬到莒南县的中书院村,在这里住了将近半年。在战争环境中印刷厂不仅承担报纸的印刷任务,还要熟悉地方情况,负责做好驻地群众工作,帮助地方做好民兵工作。做好这些工作,是密切工厂与驻地群众的关系、保证印刷厂安全的重要条件。

铅印厂住在中书院时正值郝鹏举部起义,该部还在《滨海农村》报印刷厂印刷了教材。但1947年春天,郝鹏举部叛变,他们的驻地距印刷厂仅有几十华里。为防备改不敌人对印刷厂的破坏,大家立即行动,将工厂搬到了相距几十华里的刘家岳河村。

这里的房屋大多是石头墙,很简陋,只有排字组安排在一个场屋里,勉强算可以。其他生产小组的用房条件都很差,各方面条件都更困难。因为战争形势紧张,上级便给印刷厂配备了一部分必要的枪支,以便自印刷厂自卫。

1947年夏,铅印厂搬到了日照县的山北头村,此处更加隐蔽。这时,国民党军队对山东重点进攻已经开始。

战争环境中党的报刊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重要武器,对解放区军民产生的鼓舞力量是难以形容的。战争期间,人民群众见到了党的报纸,不但知道共产党、解放军没有走,而且是天天与他们战斗在一起,他们也就安心了。

形势愈加紧张起来,印刷厂随时有被敌人袭击的危险,大家天天处于高度战备状态中。印刷厂的方针是:一边备战,一边坚持印报,敌人一天不来,就坚持印报一天。同时印刷厂做好了随时拆装,埋藏机器设备的准备工作,对人员如何转移或隐蔽,也都制定了具体方案。

为了坚持按时出报并确保印刷厂的安全,印刷厂还派出了侦察小分队到几十里路以外的地方侦察敌人的动向。一次,已经侦察到敌人距印刷厂仅三十多里路,但同志们一方面加强戒备,一方面紧急动员,仍然坚持印完当天的报纸,等最后一张报印出来立即火速拆卸机器设备,在民兵配合下,把印刷机和排字架、铅字盘等器物运至离村几里路的山河里连夜埋藏起来。

第二天早上,印刷厂全体人员和全村群众在转移的山路上,又碰上了敌机的骚扰,由于全体同志高度戒备的战斗行动,才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1947年秋,印刷厂转移到饮马庄。这时,战争形势开始好转,人民解放军已开始反攻。报社印刷厂也更加繁忙起来。消灭国民党快速纵队的消息、解放军攻克每一座城市的消息频频传来,全厂同志兴高采烈,更加斗志昂扬地投入紧张的排版、印刷工作,努力把前方的胜利消息用最快的速度传送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

为了传播解放军大反攻的胜利,报纸几乎每期都要印上一幅形势图,在印刷厂没有锌版制版设备的情况下,这些形势图都是由魏启元手工刻出来,为不误印报时间,他常常是在小煤油灯下通宵达旦地刻制,赶在第二天排版打纸型,不误印报时间,保证了按时出版。

印刷厂的战斗历程中,涌现两位模范人物。一个是袁小奎,他是矿工出身,1938年在山西省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转战山东后,从一一五师的《战士报》社调到《大众日报》,后又调来《滨海农村》报社。袁小奎拼命干工作,遇事抢先带头干,印刷厂没有修理工,当印刷机零件损坏,某些部件需要修理时,都是袁小奎自己扛着机器部件,快速步行几十里到大店镇去修理。当时大家给他的昵称叫“飞毛腿”。

另一位是饲养员老郁,他虽已是五十多岁的年纪了,却不顾劳累、不分昼夜地精心饲养着两匹骡子,在他的精心饲养下,两匹骡子长得体大,膘肥,拉起机器来很象两台小拖拉机,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印刷报纸和运送报纸任务的顺利完成。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战争逐步从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人民解放军在南方解放了大量城市和广大农村。新解放区需要大量各类干部、技术人员去开辟工作,印刷厂也毫不例外地进入新的战斗转移。

1948年1月,上级决定抽调铅印厂的绝大部分人员,随军南下到新解放区工作。报社编辑部和印刷厂抽调南下的同志被编到华东野战军随营军政学校,经过河南省濮阳地区进行短训后,又编到中原支队新闻大队。

1948年6月开始南下,经过太行山,于8月到达豫西,《滨海农村》报印刷厂南下的同志,被分配到中南大区六省、两市的各个新闻出版部门,在新解放区接受了新的任务。

1 阅读:21

晚上回忆这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