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巇篇》,抵,本义是击、接触,可引申为处理、利用。“巇”,原为险峻、险恶之意,后引申为缝隙、矛盾、漏洞等意。
《抵巇篇》,原本鬼谷子讲的是如何因应情势,使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处理君主与臣子之间出现的感情缝隙裂痕,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和目的。现在引申为,针对所出现的裂缝及各种矛盾与问题,我们应如何采取不同的手段。
《抵巇篇》篇共分为三个部分,本节课为大家讲第一部分,鬼谷子曰:“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这里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态度。“巇”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万事万物都会有裂缝、矛盾或漏洞,而裂缝的出现是有征兆的,圣智之士,则能知兆联于初萌,塞缝隙于始见,及时“抵巇”。
“抵巇术”分两种,一种是消除隐患的“抵”己之“巇”,一种是乘人之隙的“抵”人之“巇”。对己之“巇”,应修补纠正;对人之“巇”,应洞察利用。
抵巇的基础是了解,是观察,是推理。事有自然,物有合离。世界的本质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所以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巇隙。运用“抵巇术”,应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着眼全局。
若世道还可挽救,就采取措施查补漏洞,“抵而塞之”;若世道不可挽救,就循其漏洞,乘隙而击,“抵而得之”。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才可以掌握住天地间的神妙变化。
说白了,鬼谷子就是教导弟子:遇到混乱的局面,先出手收拾,若能挽救,还能趁机捞点好处,比如当上六国的丞相,苏秦就是例子;要是没救了,就表面不动声色,甚至故意放大对方的弱点,找找有没有可占的便宜,或者直接找机会取而代之。接手烂摊子,重新来过,有何不妥?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不都这样吗?夏、商、周的更替便是例证。
鬼谷子在那个时代能如此直白地说出这些,足见其思想超前,他绝不会盲目忠诚或孝顺,而是会冷静评估,不轻易帮人到底。这听起来或许冷酷、狡猾,但在战国那种乱世,这种做法未尝不可。只是当时的君主痛恨这类人,可开国君主不也多是靠抢夺他人的基业起家的吗?
一、原文与翻译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蜵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翻译:
世上万物都有自然发展的规律,所有事情也有结合分离的法则。有的距离得很近但是却察见不到,有的离得远的却能知晓。离得很近但是却察见不到的,是因为察觉不到对方言辞中的含义,离得远的却能知晓的,是因为对其历史和现状都做了深入研究,以此来检验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缝隙,可变为罅隙;罅隙,可变为山沟;山沟,已成为大裂痕。缝隙开始时都有征兆,此时可以使用方法把缝隙闭塞,可以使用方法把缝隙消除,可以使用方法把缝隙止息,可以使用方法把缝隙藏匿,可以使用方法得到缝隙出现的好处,这些都是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缝隙裂痕出现的原理。
事情出现了危险之征兆,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可以事先察知的,只是独自保留而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因应变化来评说事情,通达实现自己的计谋,辨识当中的细微变化。把秋毫末端一样细小的变化加以发展的话,便能变为可以撼动有如泰山这么庞大的根本。如何把缝隙的征兆向其他人指出并施教,以点出及启蒙祸害的计谋,都是根据处理缝隙的各种方法。如何处理大小缝隙,是一种依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技巧。
二、对抵巇篇的理解在此章节中,鬼谷子阐述了世间万物皆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一切事物亦有其结合与分离的法则。为了洞悉这些规律和法则,人们需敏锐捕捉对方言辞中的深层含义,同时深入研究历史,以此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
君主与臣子间的情感裂痕,起初往往伴随着微妙的征兆。若处理不当,这些裂痕将逐渐扩大。一旦察觉这些细微的裂痕,君主便需采取应对措施,而每种方法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圣人具备预知这些裂痕的能力,他们不仅洞察先机,还会巧妙利用这些机会。他们顺应时势,发表评论,甚至在合适的时机,将微小的裂痕扩大为显著的裂痕,以实现自己的谋略。
更多内容请百度搜索百家号“遇见洞见”专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