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清高宗弘历乾纲独断,派遣西北两路5万兵马荡平准部,直抵伊犁,俘虏准噶尔大汗达瓦齐,了“从前数十年未了之局”,全有新疆,如此浩大功业,让乾隆兴奋异常,急忙开始了告祭天地、太庙、社稷等系列流程,并编撰《平定准噶尔方略》以昭此武功。但命运总是爱开玩笑,事实证明,乾隆高兴的太早,次年,准噶尔四部之一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联结其他四部发动反清叛乱,乾隆急忙派兵镇压,孰料就在镇压阿睦尔撒纳叛乱之时,后院起火,一向为清朝忠实臣仆的喀尔喀蒙古也发生叛乱,来了一记背刺,震动了清廷,这就是著名的“青滚杂卜之乱”,也称“撤驿之变”,下面就来解读一下这场叛乱。
山雨欲来风满楼:“撤驿之变”的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喀尔喀蒙古之所以在清廷镇压阿睦尔撒纳叛乱之时,和托辉特部郡王青滚杂卜骤然叛乱,是有多重因素导致的。
喀尔喀蒙古在平准战争中十分苦累,不满情绪急剧上升,成为这次叛乱的群众基础。众所周知,一场灭国级别的战争需要动用庞大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而喀尔喀蒙古为了支援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可谓是倾尽所有。且不说清军前线骆驼、马匹、羊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喀尔喀蒙古征集的。而为了运送兵员、物资、军情,又设立了很多台站、哨卡。喀尔喀蒙古旗下人丁更是被调动起来,一部分编入作战部队,另一部分服役于台站,可以说喀尔喀蒙古在清朝平定新疆的过程中功不可泯。
但与此同时,清廷的高强度征发,也给喀尔喀蒙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度搞得当地民众物资匮乏,民不聊生。事实上,早在乾隆十九年四月,为了筹备平定准噶尔所用牲畜,命土谢图汗部亲王额琳沁多尔济办理,额琳沁多尔济指出当地生计艰难,筹买马匹甚是困难的状况,但被乾隆严厉驳斥,指额琳沁多尔济对困难过于夸大,意图推托任务。
《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六十一》:吾等喀尔喀,比从前王丹津多尔济,购买马匹时,生计艰难,但交买数目不甚多,购买可得等语。
《清高宗实录》
而拉兹特金的《准噶尔汗国史》不仅印证了额琳沁多尔吉的说法,且对当时喀尔喀蒙古的民生情况上提供了诸多细节,清朝频繁的征发,“毡子、毛皮和其他畜产品都被清朝当局以冬装和征用的方式夺走了”,“大部分男人脱离生产,被打发去打仗”,如此竭泽而渔,导致了喀尔喀蒙古游牧民不堪重负,并大量破产。人祸已经很严重,还遇上了天灾,“痘疫”和“白灾”双暴击导致了众多人口的死亡和牲畜的倒毙。
《准噶尔汗国史》记载的清朝征发和喀尔喀蒙古生计情况
“白灾”与“痘疫”降临,使喀尔喀蒙古雪上加霜
清廷与喀尔喀蒙古,尤其是与土谢图汗部有着隐性矛盾。这还要从康熙年间说起,自喀尔喀三部归降之后,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家族的地位和权力居于喀尔喀蒙古之冠。但从雍正年间开始,由于三音诺颜部(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之部)亲王额驸策凌受宠,至此,支配喀尔喀各部的最高权力从土谢图汗手里转向了三音诺颜部亲王策凌和其家族手里,对此土谢图汗部是非常不满的。
就比如出身于土谢图汗部的喀尔喀蒙古宗教领袖二世哲布尊丹巴,清廷为了加强对黄教的控制,让其驻于库伦,由土谢图汗丹敦多尔济“护视之”。结果,在乾隆八年,其不服管束,偏要赶赴额尔德尼昭,清廷对这事相当不满,“查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年少无识,任意而行”,而土谢图汗敦丹多尔济自然由于护视不力被清廷下诏申斥,“以不劝阻哲卜尊丹把呼图克土擅赴额尔德尼昭,谕责之”。
《清高宗实录》中申斥敦丹多尔济之谕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也就在同年,土谢图汗敦丹多尔济去世。其弟敦多布多尔济袭土谢图汗位。结果也在不久后去世。两位汗连续不明不白的去世,让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埋下了对清廷猜疑的种子,成为青滚杂卜事态扩大化的一个因素。
直接导火索:土谢图亲王额琳沁多尔济之死。扎萨克亲王额琳沁多尔济是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之子,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兄。乾隆二十年,其奉命征伐准噶尔汗国,在功成后,监督阿睦尔撒纳。但在监督过程中,阿睦尔撒纳逃逸并发动叛乱,乾隆皇帝大为恼怒,命将额琳沁多尔济处死,明正典刑,“论罪削爵拟斩,谕赐自尽”。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中额琳沁被处死一节
据《准噶尔汗国史》记载,为了保住兄弟的性命,哲布尊丹巴多次哀求乾隆手下留情,放额琳沁多尔济一马,结果,被乾隆否决。额琳沁多尔济的死严重伤害了蒙古贵族的利益和自尊,此时喀尔喀蒙古极为愤怒,众意汹汹,“诸部蠢动”。
平准战争中引发的一系列的事件和后果,让喀尔喀蒙古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都极度不满,只需有人再添把柴,就可以酿成一场规模浩大的反叛,而这个人就是和托辉特部郡王青滚杂卜。
漠北危急,叛乱爆发青滚杂卜出身于喀尔喀蒙古的望族,他是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部首领硕垒乌巴什的后裔,喀尔喀将军博贝之孙,原袭扎萨克多罗贝勒之位。乾隆八年,定边左副将军策凌参奏其“凡事怠惰,并不赴军营效力”,“兵丁器械,全不整饬”,并“希图双俸”,但并未受到处罚。十六年,纵容部众乌准噶尔贸易,被革职削爵。十九年,由于招抚乌梁海蒙古有攻,又随参赞大臣努三打击乌梁海宰桑赤伦于阿勒和硕,被授予郡王品级。乾隆二十年,青滚杂卜与阿睦尔撒纳同队进剿准噶尔汗国,两人至此勾结在了一起,“方大军之剿达瓦齐也,青衮咱卜与阿睦尔撒纳同队,交甚昵”。早在阿睦尔撒纳叛乱之前的二十年七月(那时候,阿睦尔撒纳应该已经有反清意图),两人已经过从甚密,可以说开始了反清活动,他先派遣乌梁海人诺尔布丹津联络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亦派尼玛等人通过乌梁海宰桑果勒卓辉与青滚杂卜取得联系。
在定北将军班第、参赞大臣萨拉尔奏“阿睦尔撒纳逆状”时,青滚杂卜又将这些消息透露给阿睦尔撒纳。在阿睦尔撒纳叛后,“请派兵五万名,于明年进剿等语”,意图拖延时日,替阿睦尔撒纳争取时间。乾隆二十一年五月,青滚杂卜与参赞大臣哈达哈进剿阿睦尔撒纳,但青滚杂卜擅自脱离队伍,公然抗命,其叛乱已成既定事实,并引发了整个喀尔喀蒙古的叛乱。
青滚杂卜与阿睦尔撒纳勾结状
在青滚杂卜公开叛清后,他趁清军主力征伐阿睦尔撒纳,其四处派人喀尔喀蒙古各扎萨克策动反清,并声称:成吉思汗子孙向无治罪之例,清廷无故枉杀额琳沁多尔济;喀尔喀蒙古在清廷的屡次征发下,早已不堪重负等语。青滚杂卜的言词完全迎合了以土谢图汗、二世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喀尔喀蒙古上下层的不满情绪,被他这么一煽动,一场反清叛乱蓄势待发。
首先是与清朝颇积怨的土谢图汗延丕勒多尔济响应青滚杂卜的号召,令其子旺沁多尔济率领所部兵马,放弃防守台站、卡伦的任务,回到自己的游牧地。接着众台吉有样学样纷纷放弃了所防守的台站、卡伦,回到本部牧地,响应青滚杂卜。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从阿尔泰通往伊犁的“十六驿至二十九驿,一时尽彻,羽书中断”,使清廷中央根本无法了解前线情况。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载的旺沁多尔济撤驿事
而喀尔喀的部民也开始自发反清,长期忍受刻剥的他们开始抢劫台站,还波及了漠南蒙古,“喀喇沁二十八等台站,为喀尔喀贼人抢掠”,“第二十九台,八月初十日,有群贼百余,将商人驼只物件掳去”。
总而言之,漠北陷入大乱,局势有极其严重的失控风险。
软硬兼施,大乱平定青滚杂卜之乱在喀尔喀蒙古引起了一片大乱,清朝在漠北的台站、卡伦陷入了瘫痪状态,“伊犁未平,蒙古复变,中外几震动”,严重威胁到了准噶尔战争的进程。在闻知青滚杂卜叛乱后,乾隆立刻采取措施平叛,大概有软硬两手。
一手软:稳定喀尔喀蒙古,重建台站体系。乾隆帝首先让二世哲布尊丹巴的好友青海的章嘉喇嘛作书,派遣其善于游说的徒弟白姓者将书信交给二世哲布尊丹巴,在说明事情的利害关系后,二世哲布尊丹巴决定站在清廷一边。
在争取到哲布尊丹巴后,乾隆帝立刻向其下谕指出:“驻扎卡伦台站台吉兵丁,亦有为青滚杂卜所惑,擅回游牧者,此皆无知之辈,断非有心党恶,此时如已回至卡伦台站,朕自格外宽宥,不加谴责,若仍观望不前,定行从重治罪。”,并让哲布尊丹巴派人晓谕各游牧。
《平定准噶尔方略》
随后又让章嘉喇嘛赶到喀尔喀蒙古举行会盟,一方面下达了征讨青滚杂卜的命令,另外一方面,要喀尔喀蒙古王公“深悔误听青滚杂卜之罪”,并恢复驿站擒解逆贼。
喀尔喀蒙古王公在乾隆的运作下重新效忠清廷,台站、卡伦重新恢复运作,漠北局势转危为安。
一手硬:坚决以军事手段消灭青滚杂卜,并明正典刑。在青滚杂卜叛乱后,乾隆帝大怒不已,坚决要将其置于死地,所谓“藐法已极,断难姑容,必当明正典刑,以示儆戒”。
随即清廷命超勇亲眼策零之子成衮札布未定边左副将军统领平叛事宜,成衮扎布领乌里雅苏台兵1000名、归化城兵2000名进军,原征讨哈萨克参赞大臣哈达哈率兵1200名,定西将军达尔党阿率兵2500名与成衮扎布一起会师进讨青滚杂卜,三路直逼和托辉特部所在地。
而青滚杂卜自知孤掌难鸣,为了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派使者向厄鲁特公丹拜、贝子彭楚克、乌梁海达尔罕巴颜等贵族求援,借兵800,然而均遭到拒绝,并将使者交给清军。
青滚杂卜求援事
青滚杂卜无奈,恳求哲布尊丹巴代奏宽宥,向乾隆皇帝请求投降。但清廷并不理会其请求,并坚决要将青滚杂卜绳之以法,明正典刑,“此而可宥,国法安在”,还催促成衮札布等抓紧捉捕。
在失去喀尔喀蒙古王公和哲布尊丹巴的支持后,众叛亲离、穷途末路的青滚杂卜意图北入俄国。最后在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被清军在蒙古与俄罗斯交界处的杭哈将噶思地方擒获。押解到北京后被处决。至此,这场震动漠北的叛乱被平息。
在反叛被平息后,清廷遂采取措施加强对漠北的统治。首先,设立库伦办事大臣,以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其次,二世哲布尊丹巴在西藏转世,之后的哲布尊丹巴皆转世于藏人中,切断喀尔喀蒙古与其宗教领袖的血缘关系,削弱喀尔喀蒙古贵族对宗教的影响,清朝彻底衰弱前,外没有大的动乱。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啸亭杂录》、《准噶尔汗国史》、《圣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