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场震荡,比较强势的还是高股息板块,因为近两天出的几个经济数据都不太好,又激发了避险需求。
我在星球的周报《市场周评:风格切换(20240713)》中说,若高股息回调触发离场点,就准备先离场观望,没想到市场直接拉上来了,可见其顽强。高股息避险的逻辑基础,一直没动摇过。
既然没触发离场,我也不会主观臆测去减仓。
其实,交易很简单,无非是按照策略去做,该买就买,该卖就卖。最关键的是策略,事先就要做好计划,不要临时起意。你的计划越模糊,你就越受人性的控制。
行情就聊到这里,下面讲讲历史。
我们学习历史,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知道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出现过的人。就像鲁迅《风波》中的赵七爷,“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这是学习历史的最低层次,没有实际的用处。
第二层次,是知道历史上的功过得失。比如,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井陉背水一战全歼陈余;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马谡也想学,他也置之死地,最后真的兵败被杀,失守街亭。可见,任何做法都有其历史背景,生搬硬套就容易东施效颦。
第三层次,是知晓历史背后的前因后果,比如他会这样做,时代背景是什么?人生经历起了多大作用?多角度分析,才能理解历史事件背后深处的道理,然后才能古为今用。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以史为鉴不能刻舟求剑。
什么是刻舟求剑?
就是认为过去已经发生的,未来仍然会发生。
比如,这个基金经理去年业绩第一,赶紧买他的产品;这家公司连续3年业绩大增,未来是星辰大海;过去20年买房的躺赢,现在还要买房。
什么是以史为鉴?
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规律,对未来做出判断。
比如,房子已经涨了这么多年,加上老龄化和城市化接近尾声,未来几十年恐怕不会再有暴利。
以史为鉴的核心是,提炼出表象背后的“道”。
遇到某个经验教训,可尝试抽象到某个高度上,以至于借鉴到别的领域也适用。这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底层逻辑才靠谱。这种抽象再运用的思考过程,令人亢奋。
若抽象出来的东西无法运用到别处,则说明抽象的高度还不够,或者总结不够靠谱。
曾有读者问,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很多人能侃侃而谈,貌似什么都懂,但依然一事无成?
一个重要原因是,你没有下注,多谋寡断。就像有的股民,谈起一些大牛股的逻辑,如数家珍,当你问他买了吗?他要么没买,要么只买了一点点。
那些非常成功的人,有个共同特点是,看懂某个逻辑后,敢对自己的认知下重注。他们非常笃定,不动摇,不退缩,甚至没时间跟人争辩。
下注和行动,就是把认知付诸实践。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