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国共再度合作,联手抗日。北上长征的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红一方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120师,红四方面军改编为129师。
其中115师的情况有些特殊,它下辖343旅和344旅。343旅没什么好说的,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老底子;344旅则基本由原红十五军团班底组成。红十五军团是由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和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组成的。
新组成的红十五军团,由原红二十五军主导,军团长是徐海东,政委是程子华(这两位都是从鄂豫皖苏区走出来的,跟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不同)。后面改编成八路军115师344旅,从上到下也几乎是清一色的,鄂豫皖走出的红二十五军班底。
对于这样一支部队,实在是很难说。在八路军成立之初,115师师部就上报军委,请示能否给344旅换一个旅长。这一请示,是115师师长提出的,他觉得自己指挥徐海东这个旅长,多少有些不合适。
能担任改编后的八路军,仅有的三个主力师师长,其能力、资历肯定都是毋庸置疑的强和深厚。师长认为自己“指挥不了”旅长,这种情况相当罕见。
徐海东是何方神圣,大家都知道,但可能不够了解。八路军改编前,徐海东的职务很高、贡献很多、能力很强,这是明摆着的。不说安排他到八路军总部工作,但起码要有个师级职位吧,做个旅长算怎么一回事。115师师长指挥起徐海东,实在有压力。
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先一步结束长征跟陕北红军会合,又提前在陕北扎根,为三大红军主力后续的到来和创建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不消说徐海东为中央红军在陕北过的第一个冬天,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帮助。
红十五军团成立,作为本土势力的陕北红军,军团长或军团政委总要占一头吧,但是都没有。主要是因为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其辉煌的战绩令陕北红军上下都由衷钦佩。
徐海东虽然担任军团长的时间不长,但他的军团却是长征后的红军军团中,屈指可数的强大军团,也是帮助红军在北方真正站稳的一个军团。因此,徐海东担任八路军主力师的师职干部,绰绰有余。可是他没当上,只当了个旅长,这多少有点下贬的意味。
最为重要的是,徐海东很有长者风范,没有野心,一心为公,无论是高级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都对他十分信任。这样一位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的下属,115师师长哪敢放开手用。
115师师长的换人没有恶意,他是想把徐海东提到师部做师职干部,或是调回八路军总部工作。
115师师长的换人请求被中央驳回,中央有中央的考虑。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不知道内情,但可以大概猜测一二。
首先,就是徐海东的身体原因,健康出现问题尚未解决,若做师职干部,工作繁重不利于治疗;
其次,344旅是原红十五军团组成的,而原红十五军团的主体又是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指挥他们的最好人选,当时换人来只有一个打不好仗的结果;
最后,344旅当时没有真正融入到八路军这个集体,对中央的认识和拥护都远远不足,但只要徐海东服从中央、听从中央调配,最后他们还是会慢慢融入进来,充分认识中央和拥护中央。
凡事有利有弊。若是没有那场意外,115师师长还在任上,还真不好处理344旅的“水泼不进”问题。
经过徐海东因病被调离、朱老总前去视察整顿、344旅团级干部带队叛逃、中央直接干预344旅人事安排、黄克诚上任旅政委、杨得志上任代理旅长等事,344旅终于真正融入到红色革命队伍这个大家庭,不再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彻底张氏的影响。
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