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1820年的盛夏,嘉庆帝突然倒在了承德避暑山庄,宫外烈日炎炎,宫内大臣一片慌乱,谁也没想到一代天子会走得这么突然。
宫中风声鹤唳,另一边京城也乱成一团,谁来主持大局?
嘉庆帝驾崩嘉庆二十五年七月,承德避暑山庄,嘉庆帝正在这里避暑,皇帝的生活不轻松,每天批奏折、召见大臣、审查军务,偶尔还得外出行猎,正是一次平常的外出,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照例在山庄内外巡视,他已经年过六旬,体力远不如从前,清晨时皇帝在园林中漫步,身后跟着随行太监。
到了正午,骄阳似火,嘉庆帝却坚持前往热河郊外打猎,行至途中突然感到胸闷头晕,他挥手示意停下,却来不及说话,人已摔倒在地。
御医赶到时已经无力回天,一代帝王倒在了荒郊野外,有人说是中暑,有人怀疑是突发心疾,也有小道消息流传,或许是遭遇突袭。
消息传回山庄顿时乱了套,大臣们聚在一起神色慌张,皇帝死了遗诏在哪?山庄内外风声紧张,这里离京城千里之遥,一旦消息泄露必然引起动荡。
权力的空白最危险,大清需要一个新皇帝来定乾坤。
寻找遗诏遗诏在哪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清朝的规矩,皇帝驾崩后新皇必须按照遗诏立位,没有遗诏就意味着没有正统,没有正统就意味着混乱。
随行大臣开始翻找嘉庆帝的随身物品,箱子、书案都被翻了个遍还是一无所获,直到第二天有人提议检查嘉庆帝的贴身金盒。
金盒被拿出来时所有人屏住了呼吸,打开后里面果然有一封遗诏,密封完好。
遗诏内容简单直接,嘉庆帝在文中明确写道传位皇次子旻宁,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复杂,清朝的皇位传承有个惯例,正大光明匾后必须留有一份相同的遗诏。
这是防止伪造的双保险,可当消息传回京城,匾后并没有找到对应的传位文书。
金盒中的遗诏是真是假?有没有可能是某人伪造的?山庄的大臣们信誓旦旦,遗诏确实出自嘉庆帝之手,但朝中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样立皇恐怕难以服众,京城的动荡隐隐浮现。
嘉庆帝的皇后钮祜禄氏站了出来,她在京城掌控着内宫,是当时清朝最有威望的女性,面对众臣的质疑,她以皇后的身份发布懿旨,宣布遗诏合法并要求立即迎旻宁即位。
她说得简单明了:“国家不可一日无君。皇次子旻宁仁孝聪睿,是父皇的心意。”
有了钮祜禄氏的支持,质疑的声音渐渐平息,为何正大光明匾后没有遗诏?嘉庆帝为何选择旻宁而非其他皇子?
京城内的另一股暗流正在酝酿,一些朝臣暗自打量嘉庆帝最小的儿子绵忻,年仅十五岁的绵忻平日深得父皇喜爱,如果嘉庆帝再活几年,绵忻或许才是那个被立为储君的人选。
道光即位旻宁即位的那一天,整个承德避暑山庄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虽然有遗诏为凭,皇后钮祜禄氏也力挺新皇,但京城和山庄之间的权力交接并非易事。
大清帝国的命脉掌握在京城,满汉大臣、八旗贵族的态度尤为关键,一旦处理不慎政局可能分崩离析。
七月二十九日,遗诏传抵京城,朝堂召开紧急会议,负责管理内务的几位重要大臣带头宣读遗诏,确定由旻宁继位。
皇后继续发挥作用,站在朝堂之上以强硬语气告诫百官:“先皇遗命已明,大清安危系于尔等,切勿存私心。”她的言辞不容置疑,也让部分心怀侥幸的臣子打消了别的念头。
八月一日,旻宁正式登基,改元道光。即位仪式低调且迅速,由于嘉庆帝驾崩太过突然,新皇即位后面临巨大压力。
首先是内部的安抚问题,大臣们需要奖励和稳定,宗室成员需要安排,其次是外部威胁,清朝此时已显疲态,国内匪患时有发生,外敌窥视边境,稍有差池,整个朝廷就可能分裂。
道光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是赐封各方功臣,随行大臣因护送遗诏有功均得重赏,内阁成员也获加封,为了表达对母后的孝顺,他封钮祜禄氏为太后,将其置于最高尊荣之位。
宗室成员中,几位年长的兄弟均被加封亲王头衔,保持荣誉但无实权。
京城渐渐安定,尽管政局初定,但道光帝内心并不轻松,这个皇位并不如表面风光,他没有嘉庆那样的威望,也没有乾隆留下的充盈国库。
清朝的财政困窘已显现,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加之遗诏风波的阴影,道光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
绵忻的处境继位风波平息后,京城中有一个人备受关注,那就是绵忻,这位年仅十五岁的皇四子,是嘉庆帝最年幼的儿子,也是最受宠爱的皇子之一。
在朝廷内部,许多人都在悄悄观察他的反应,嘉庆帝更可能将皇位传给年长的皇子,作为幼子的绵忻却因为父皇的宠爱,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绵忻的处境十分尴尬,表面上他还是一位地位尊崇的皇子,但实际上他已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京城中流言四起,有人私下议论嘉庆帝是否曾改变过传位想法,绵忻年幼,能力尚未显现,但宫廷中的某些势力却试图将他捧为“未来的希望”。
道光帝并非不知道这些暗流,他接到过不少密报,有人建议他将绵忻“软禁”或“封地”以绝后患,但道光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一种更微妙的方式,安抚。
绵忻被封为贝勒继续享受优渥待遇,他在宫中依然可以学习礼仪和治国之道,但始终无法接触核心权力,道光甚至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绵忻是他的好弟弟,兄弟和睦是皇家之福。
这样的态度既堵住了那些提议打压绵忻的声音,也让绵忻本人没有理由反抗。
绵忻的一生也因此没有太多波澜,他在道光帝统治期间始终保持低调,没有涉及任何宫廷纷争,道光帝对所有兄弟都采取了类似的策略。
亲王被分封但不授实权,宗室成员地位尊崇,但不得干涉政务,皇族之间表面一团和气,朝廷也因此避免了更多的权力争夺。
道光帝的宽容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稳固权力的策略,清朝内忧外患,无法承受任何内部的动荡,通过妥善处理兄弟关系,他为清廷争取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
但这样的稳定只是表面的,清朝在道光年间逐渐显露出种种危机,经济萧条、吏治腐败、外敌入侵,这些危机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中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