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供给M2的回归

杨梅说商业 2024-05-15 09:37:05

  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调配合、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央行在二级市场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2024国债市场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5月13日,财政部公布了今年的一般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的有关安排。其中,将发行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分为三个品种: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这些特别国债将从5月17日开始发行,其中,当日将首发400亿元30年期特别国债,直到11月为止,主要集中在三季度,付息方式均为按半年付息。

  近日,财政部公开发文表态支持央行“下场”购买国债。在此背景下,市场难免不对央行开展国债买卖有所遐思,而且即便政策层面已经做出明确回应,但鉴于国债的买卖涉及到央行与财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因此,对于央行开展国债买卖仍是当下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课题。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8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因此,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为推动改革,财政的开支增加。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实施,要求中央财政赤字不得再向中央银行透支,必须完全依靠发行国债弥补。这客观上引发对国债弥补赤字的需求,尤其是在1995年后国债发行额快速上升。此阶段的国债发挥着弥补赤字和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的功能。

  由于现行的2003年版我国《人民银行法》禁止央行申购财政部发行的债券(美国等国家也有类似规定),因此,央行买卖国债,一般是指央行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国债。而国债二级市场的参与方以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又特指央行和银行之间买卖国债(这一点,美国和我国又有所区别,美国的国债投资者较为多元,因此美国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交易对手方种类较多,导致货币投放效果也存在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银行曾在1997年尝试国债买卖操作,但受限于市场深度、广度不足,很快便终止。

  实际上,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在中国,央行在日常的公开市场操作中进行国债回购或逆回购(本质上是以国债作为抵押的短期借贷款)。央行参与国债二级市场交易并无限制,2000年到2003年期间,人行就曾多次开展现券买卖操作。但近年来一直避免购入国债现券,可能是担心被市场解读为财政赤字货币化。此次现券工具重回或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方式的重大改革,其核心在于:让通过信贷等商业信用为基础供给M2(广义货币)的方式,改回到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供给M2的方式。

  根据货币银行学公式: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M2增长主要通过“推高货币乘数”实现。而货币乘数是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之上,通过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倒腾”出了多少倍的基础货币。理论地说,(1)货币乘数越高,意味着货币金融杠杆越高;(2)依托货币乘数提高去增加M2供给,相当于基础货币(国家信用)兑水,兑水越多,金融资本发行货币的韵味越浓。货币乘数亦称货币流转速度,货币乘数越高,货币流转速度越快;货币流转速度越快,货币流转周期越短;货币流转周期越短,金融短期化越严重。目前,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已将货币乘数水平控制在5倍上下。

  一般而言,为了增加货币供应,满足信贷需求,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外汇资产、从市场购入政府债券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等方式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扩表),也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更多贷款,提高央行基础货币的乘数。

0 阅读:34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