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出现了许家印跳楼的传闻。
许家印晚上参加了保交楼的会议,相当于出来辟谣了。
许家印其实很传统,一般来讲,他不会选择跳楼这种极端且不体面的方式,况且也没有那个必要。
许家印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也不会轻易选择了断。
许家印的老家,在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这个村里共有13姓,4000余人,其中许姓有200多人,属于小范围姓氏。
家族人数不多,规矩一样有。《太康许氏家谱》世系表中部分辈份排列:“叙谱兆兴贤,家庭福泽全,承先宜世守,庆衍万斯年”。“家”字正是许家印的辈份,他父亲许贤高就是“贤”字辈,儿子许庭见、侄子许庭森的也都是跟着家谱延续。
从这里选择开头,是为了介绍许家印懂得人情世故,出生农村的他从小就知道弱势家族的生存之道,也知道祖制的约束和硬气,做人做事,都不能离经叛道。
人生在世,生死为大。乡村如是,公司也是这般,商场就是种大地,可能风调雨顺,可能雨雪交加,时耶命耶。
人活着,只要一天不死。要么为别人卖命,要么替自己还债,一息尚存,脊梁不弯。许家印,无论成败,绝对要做条汉子。
许家印要死早死了,现在的处境比他以前顺遂多了。许家印经历过生离死别,不仅是搏击商场30多年过山车,而是不到1岁母亲就因败血症去世,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许家印的父亲16 岁投身革命,曾经当过抗日队伍的骑兵连连长,1946 年因伤复员,回乡务农。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丧偶,期间还曾遭受婚变,后来两个孩子,又因贫困在十八九岁的年纪就去世了。
奶奶把许家印带到十五岁,当年中原大地闹饥荒,许家印的姐姐饿死,奶奶攥着许家印的小手,告诉他一定要活下去。许家印后来在恒大的大会上讲过这个过世,眼圈泛红的他说,自己把发霉的窝头洗了,先给奶奶吃。
许家印的韧劲究竟多强,可能被很多人低估了。父亲作为抗战老兵,前几年刚过世,其实他可以争取好的待遇,但却把功名放在箱底,他当年怎样走出炮火,又为什么受伤返乡,鲜为人知。
聚台岗村是革命老区,这位曾威风凛凛的骑兵连长,带着瘦弱的许家印在村里掏大粪、当巡夜员、大队治保员,父子俩相依为命,走过了贫困生死线。
憨厚的父亲给许家印起乳名为“许工厂”,就是希望这个孩子能端上铁饭碗,不再像自己一样穷困潦倒。这位老人晚年很幸福,2018年过世,九十多岁也算高寿。其在恒大最为巅峰的时刻,带着对儿女的欣慰离开了。
当年许家印虽未回家治丧,但许家提出所有吊唁的人都不随礼,这个要求在村子得到好评。因为许家印当年接济了很多村民,按照乡规,这个时候应该随份厚礼还人情。许家倡议在先,且不设账房,村里乡里都很钦佩。
许家印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两年,先后两次参加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许家印报的清华大学但没有考上,被村里人嘲笑为“许清华”。那一年,许家印迎着别人的嘲讽,又拿起了书本。
1978年参加高考的610万人,录取人数只有40万人,也就是说每15个人只录取一个。由于当时复读人数太多,以至于学校都没有住的地方。
许家印没有选择在学校拥挤,而是在学校附近找了间破房子,拿着铺盖就住了下来,并如愿考入了武汉钢铁学院,即现在的武汉科技大学。
许家印内心的渴望,是怎么样的诗和远方?那年许家印高考成绩名列周口市第三名,父亲倾其所有给他买了一块手表。许家印带着手表,去武汉就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因为一位远方表亲告诉他,这个专业可以做冶金工人,圆了“工厂梦”。
许家印的大学四年,全是靠着助学金完成的。许家印经常讲起这段经历,当时热干面1毛钱1碗,可他吃不起,只是在中国女排夺冠的时候,自己高兴地吃了一碗。
那个时候产生的体育情怀,还是后期看准了广告平台,不得而知。但许家印既然喜欢体育竞技,就应该知道胜败难料,赢得起就得输得起。排球如此,足球如此,商战也是如此。
许家印的老家
是条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