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38个儿女送国外,临终告诫:不准回中国效力,一女儿臭名昭著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2-26 14:23:28

男子生命垂危,躺在病床上,拼尽最后力气留下遗言:“等我去世后,你们得记着日本对咱的好,绝不能回中国去出力。”

这位男子便是清朝末代“铁帽子王”,即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 。他在清朝的封爵体系里,有着特殊地位,“铁帽子王”意味着世袭罔替,其家族殊荣延续有别于一般王爵 。

善耆前半生对国家满怀赤诚,极为忠心。然而,一连串变故致使他行事走向极端,一心依附日本。他把38个子女都送去国外,还叮嘱他们别为国家出力,其子女里竟出了个臭名远扬的汉奸。

他究竟遭遇了啥,居然产生这般巨大的改变。

【前半生英明,胸怀一腔热血,试图力挽狂澜】

善耆家世非凡,其家族源头能追到皇太极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豪格厉害得很,连多尔衮都有所顾忌。整个清朝,肃亲王一系的地位,很少有人能比得上。

可叹到善耆这儿,别说肃清王府,就连整个大清王朝,都已呈现出岌岌可危的态势,风雨飘摇,再不复往昔稳固。

善耆小时候常听先辈事迹,皇太极与豪格的故事让他深受触动。他以这两位先辈为楷模,决心做个有担当的人,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水火。

善耆打小就练武术,听闻功夫相当厉害。那会儿北京城有不少外国人,他们凭借手里握着枪,行事嚣张、蛮横无理,肆意妄为。

年轻气盛的善耆见不惯洋人的做派。一回跟洋人起争执,他凭借自身功夫,赤手空拳就把洋人的手枪抢了过来。这一幕,让在场众人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夸赞不已。

然而他父亲知道这事,被吓得不轻。为防止他再闯出祸端,就给他谋了个二等镇国将军的清闲差事,叫他每日去当差。当时,善耆年仅21岁。

这职位虽清闲、活儿少,但善耆借着这个机会,把清朝官场摸了个透,里头的门道全搞明白了。这一番经历,为他日后能够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基础。

1899年,善耆获封肃清王,正式涉足朝廷政务。然而,事不遂人愿,次年慈禧太后举措失当,引来了八国联军,那时善耆都没来得及施展拳脚。

见局势危急,慈禧太后匆忙“西狩”。善耆本想与八国联军拼战,可慈禧看重他的勇猛,命他护驾。因无法违抗君令,善耆无奈,只好跟着一同离开了北京城。

后来,善耆因办事得力,且肃清王府遭火灾。作为奖励与补偿,他获任崇文门正监督。虽说他在这职位上未满一年,可大家都能察觉,善耆跟别的清朝官员有着显著不同。

崇文门正监督这活儿油水足,负责北京城的税赋事务。照那时官场规矩,给朝廷上缴规定数额后,剩下多出来的税款,就都进了善耆的腰包。

最终,善耆任职时整治官场风气,严厉惩处贪污受贿行为,简化收税办法。百姓对他赞誉不断。他不仅完成朝廷规定的12万两赋税额度,还额外多交60万两白银,自己丝毫未贪。

善耆做的这事,损害了好些人的利益,里头有不少是朝廷里的有权有势者。他们联合起来参奏善耆,连慈禧太后都没办法袒护,最后只能把善耆的官职给免了。

那时清朝局势相当糟糕,善耆是为数不多能办实事的满族大臣,很快又获启用。这次,他被派去当工巡总局管理事务大臣。任职期间,他所做的一连串事,都体现出这人格局大、见识广。

那会儿东交民巷被设为使馆区,善耆机灵地察觉到周边会变成商家云集之地。所以他提前布局,把王府井大街整个翻新。原本狭窄的土路就此消失不见。

随后,他在附近搞了个“安东市场”。没多久,这儿店铺多得像云彩一样,成了北京城最热闹的商业街,给城里增添了不少蓬勃向上的气息。

另外,他专门用“白话文”写了张禁止放鞭炮的告示。这一做法被视作推动“白话文”普及的关键举措,对“白话文”的推广意义重大。

因事办得出色,善耆获调至新组建的民政部,出任尚书一职。

民政部这玩意儿可新鲜了,在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里,压根儿就没出现过这样的部门。到底要咋开展具体工作呢?谁都不清楚。

善耆这人讲究实际,直接任用不少“革命党”。要知道那会儿“革命党”有文化,多数出过国,见过大世面。论能力和见识,清朝那些官吏可没法跟他们比。

但那时“革命党人”跟朝廷关系差得很,而善耆居然肯任用这些人,由此能看出,他的胸怀和眼光都非同寻常。

他听取了很多人的提议,做出不少创新之举。像最早的警察机构便是他一手搭建。然而创新意味着利益重新分配,肯定有人利益受损,于是善耆又一次遭弹劾,最终丢了官职。

抛开门第成见,善耆在那时的“革命党”里颇受欢迎。实际上,善耆与“革命党人”之间,有种类似英雄之间相互欣赏的意味。

他曾表示,要是自己并非出身王族,没准儿就主动投身“革命党”了。

1910 年,汪精卫打算偷袭摄政王载沣,没成想被抓。他本觉得自己会在牢里没了命,哪知道最后却从轻处置,上头只说他是“误会了朝廷意图” 。

实际上,这事儿是善耆在背后操持。善耆清楚那时清朝已快不行了,得想法缓和跟“革命党”的矛盾,只有双方一起使劲儿,才可能挽救这岌岌可危的局势。

他数次劝汪精卫,却没成功。但汪精卫夸过他,说他讲话文雅,有长远眼光和深刻见识,让人佩服。由此能看出,善耆的这番努力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遗憾的是,像善耆这般的人实在稀缺。仅靠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没办法扭转那种艰难的局面,难以改变大局走向。

【后半生糊涂,上了日本人的贼船,女儿成了汉奸】

1912年,清朝彻底落幕。溥仪皇帝宣告退位,这让善耆大半辈子为大清所做的努力,统统付诸东流,那个他一心守护的大清王朝不复存在了。

善耆向来与清朝官场氛围不合,其所承受压力之大,非普通人能揣度。在艰难前行中,“忠君体国”成为他一路坚持的精神支柱,伴其度过诸多难关。

依他观点,国家得有皇帝才行。这表明,善耆思想虽表面看着“开明、先进”,可骨子里仍存顽固守旧之处。

要是情况仅止于此,倒也平常。人生在世,谁能没有点执着的念头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自己放不下的东西,这实属正常。

然而善耆不愿就此罢休,为了那股子执拗的念头,他居然毫无顾忌地与日本人勾结起来,致使自己前半生辛辛苦苦攒下的好名声,就此毁于一旦。

这里得说下一个日本人,他叫川岛浪速。这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有着一定影响力,在一些历史事件里扮演过角色,对当时局势产生过作用。

这事得追溯到八国联军侵华那会,慈禧太后确认自身安全后,因善耆做事靠谱,就打发他先回去着手筹备相关事宜。

善耆回北京城时,德国人正准备炮轰紫禁城。他见状怒火中烧,可无奈自己没兵权,根本没办法对付德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干着急没办法。

就在这时,川岛浪速现身了。他表面上仅是个日本翻译,可背地里,这人已长期投身情报工作。

按善耆的身份,一般不会理会一个小翻译。可川岛浪速跟善耆说,自己能想法子让德国人收敛他们的粗暴行径。

最终,川岛浪速动用外交办法,借列强彼此忌惮的心理,巧妙运作,使德国人放弃了炮轰紫禁城的念头,以一种巧妙策略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危机。

在善耆眼中,这事简直难以想象,不禁对川岛浪速愈发钦佩。善耆不懂国际事务,老向川岛浪速讨主意,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关系很好的忘年之交。

溥仪退位,川岛浪速料定善耆不会罢休,便主动联系久未谋面的善耆,隐晦告知“日本愿支持他复辟清朝的打算”,还提议他去旅顺,方便一起行事。如此,善耆被日本人拉下水。

在善耆眼中,或许日本人堪称其“知音”。打那以后,他便积极地与日本人拉近关系,主动向他们靠近。

日本明治天皇驾崩,善耆跑去服丧。大正天皇即位时,他又忙着道贺。可别忘了,他本是中国王爷,这般行径实在有失体统。要是豪格晓得有他这样的后代,估计直接把他从族谱里除名。

善耆曾借日本人的势力,策划过两次复辟清朝的举动。但运气不佳,他的这些计划压根儿没能实施,都还没开始就宣告失败,如同在初始阶段就夭折了。

头一回,他把家里钱财全拿出来去买武器,可倒霉的是,武器在运输途中被人劫走了。这事儿把他气得够呛,连着半个多月都瘫在床上起不来。

第二次,他费了好大劲把准备工作都弄好,想着打着讨伐袁世凯的旗号起兵。哪承想,袁世凯突然离世,这下他起兵没了正当理由,没办法,计划只能作罢。

后来,形势持续变动,日本人对他的态度有了改变。不再像之前那般,而是不再赞同他起兵。

没了日本人撑腰,善耆啥都没了,最后郁闷离世。他38个子女,3个儿子分别到英、德、比留学,其他孩子全被送去日本。善耆叮嘱他们,这辈子别回中国,也别为中国出力。

需要说明的是,起初为跟川岛浪速套近乎,就把自家年幼女儿金壁辉过继给他。川岛浪速特别喜爱这个女儿,还帮她改名叫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的为人和行径,想必大家都清楚。她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卖命,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背叛国家民族,遭人唾弃,其恶劣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概括来讲,善耆这人能力出色。然而,他没弄明白民族大义的真正内涵,在他心中,祖宗留下的基业高于一切。这份偏执,毁掉了他前半生积累的好名声,还让他和子女都遭世人唾骂,背负骂名一生。

只因一个错误决定,他从英雄沦为罪人。相比之下,同样身为宗室成员的载涛,在这方面的抉择就明智许多,高下立见。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