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最后半年:石达开兵败教训太深,忠王不敢自谋出路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2-23 13:30:58

在1863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苏州那边的局势已经变得十分危急了,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守不住啦。李秀成呢,就把谭绍光找了过来,苦口婆心地劝他,说这地方太危险啦,让他跟着自己赶紧离开苏州,别再留在这么危险的地方了。可谭绍光呢,他就是不听劝呐。就在这个时候,郜永宽等八位大将,他们投降的迹象已经特别明显了,就好像这事儿已经没法改变了似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守苏州真的是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啦。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苏州城不幸陷落了,而谭绍光也惨遭杀害。随后呢,李秀成回到了南京城。李秀成刚一进南京城的门,就赶忙去面见天王洪秀全了。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计策,叫做“让城别走”。这是怎么个情况呢?原来,当时的南京已经被湘军给紧紧包围起来啦,外面的援助根本就进不来,完全断绝了。要是还继续留在南京坚守的话,那无疑就是一条死路,根本看不到什么生机。所以呢,李秀成就觉得应该放弃江南这一块儿地方,转而前往关中地区去谋求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重新振作起来,有机会东山再起。

李秀成满心以为洪秀全会点头同意呢,可哪能想到,迎来的竟是劈头盖脸的一顿痛斥。洪秀全对着李秀成那是一顿责骂,指责他是贪生怕死之辈,还放狠话让他要是想走就自己走,可别在这儿扰乱军心。并且洪秀全还宣称,自己手下的天兵天将那数量就如同水一般多得数不清,用不了多久就会从天上下来,把那些“清妖”一举消灭干净,压根就没什么可惧怕的。

洪秀全这人极为固执,任凭李秀成接连好几天对他苦苦劝说,却依旧没有任何成效。到了这个时候啊,洪秀全那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要留在南京不走了。哪怕城里的粮食都已经快要消耗殆尽,外面更是没办法运进来哪怕一粒粮食,可他就是不愿意做出妥协,对于进行战略转移这件事那是压根就不考虑。

那天王的态度极为顽固,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秀成又是怎样去应对的呢?当时李秀成选择留在南京,其实他心里很清楚,这座城池根本就守不住了,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要陪着洪氏家族一直到最后。时间来到了1864年7月,湘军的“吉字营”成功攻克了南京。在这危急时刻,李秀成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幼天王洪天贵福,而他自己则毅然决然地留下来负责断后,最终不幸被湘军给俘虏了。

那么,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李秀成为什么不选择另谋出路呢?就是抛弃洪秀全,然后自己去开创一番事业。要知道,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呢。有些时候,君王特别顽固,听不进任何意见,又或者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糟糕、很恶劣了,在这种情形下,臣子选择自己去谋求新的发展道路,甚至最后成功开创一个新王朝的人,那也是大有人在的。

在五胡十六国那个纷争不断的时期,慕容鲜卑内部的矛盾可是相当尖锐呢。这时候有个慕容吐谷浑,他眼见着内部情况这么复杂混乱,就琢磨着得为自己另谋一条出路。于是呢,他干脆就带着跟从自己的那些人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辽东那块地方,跑到别处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番基业啦。时间就这么推移着,到了隋唐时期,之前由慕容吐谷浑开创的吐谷浑势力逐渐崛起了。这可给当时的隋炀帝杨广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头疼得很呢。后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儿,面对吐谷浑的情况,那也是着实费了好大的劲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总算把吐谷浑的事情给处理妥当、搞定下来咯。

耶律大石可是契丹族的一位名将。在面对和金国作战这件事儿上呢,他和辽天祚帝之间出现了分歧矛盾。耶律大石的想法是,当下应该保存自身的实力,不能一味地和金国死拼硬磕,可辽天祚帝呢,根本就听不进去他的这个建议。就因为这样,耶律大石干脆率领着仅仅200人的队伍往西边去了。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路西行还挺厉害,竟然把塞尔柱突厥给打败了呢。而且,在此之后他还建立起了西辽政权,在中亚地区那可是称霸一方啦。

慕容吐谷浑和耶律大石那可都是相当成功的人物,他们自身能力极为强悍,凭借着这份厉害劲儿,成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帝王大业呢。这时候可能就有人会问啦,李秀成他能力也很不错,特别是在治理地方方面很有一套,而且还特别擅长拉拢人心,按说也是具备成为帝王的潜质的,那他为啥不效仿慕容吐谷浑、耶律大石这两位成就了帝业的王者呢?

李秀成之所以没有选择自谋出路,这里面是存在诸多原因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要知道,他可不像慕容吐谷浑、耶律大石那样具备相应的条件呢。就说从苏州返回南京这期间吧,当路过溧水的时候,他的堂弟李世贤特意给了他一个建议。李世贤觉得,李秀成不应该再去南京了,去那儿那可就是“送死”,还不如自己单干呢,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可即便堂弟如此劝说,李秀成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提议。

谁不想成就帝王之业,建立一番旷古烁今的大功呢?但这可不是光靠想就能行的,那得具备相应的条件。就说1857年5月的时候吧,翼王石达开,全然不顾洪秀全苦苦的哀求,执意要出去自己开创一番事业,这一走,可就拉走了足足10万的兵马呢。那后来怎么样了呢?您瞧瞧,这石达开连那些三流的清军将领都没办法打赢,要么就是直接战败了,要么就是一直在走向战败的途中。就这样折腾了6年之后,最终在大渡河这儿兵败了,落得个极为悲惨的下场,被处以凌迟之刑,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石达开最后走向失败,这其中存在诸多原因,而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便是人心开始变得涣散了。石达开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忠臣良将,他觉得自己外出单干完全是被逼无奈之举,其初衷是不想再挑起新的内部纷争,所以他心里觉得自己挺委屈的。但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当时洪秀全都已经做出妥协,并且也有所让步了,那为什么石达开还是不选择回来呢?

石达开刚刚离开南京,清军就立刻展开反扑行动。他们重新组建了江南大营以及江北大营,又一次对天京实施包围。在这样君王身处危难的关键时刻,按照常理,接到勤王诏书就应该赶来相助,要是不来的话,这怎么能说得过去呢?再说林启荣当时被困守在九江,情况十分危急,可石达开却没有去救援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啊,石达开是出于要保存自身实力的考虑,所以才未对林启荣伸出援手。

咱们来看看啊,翼王石达开表现得这般无情,那他的部下们心里会是怎么想的呢?要知道啊,在晚清那个时期,虽说起来造反起义的队伍着实不少,可实际上清朝还远没到那种分崩离析、完全不行了的程度哦。它对全国各地的掌控能力,依旧是很强的呢。就因为这样的情况,清朝方面能够不慌不忙地去调兵遣将,然后对石达开率领的翼王军团进行围追堵截。而石达开所带领的军团呢,又缺乏那种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在这种种不利因素之下,石达开又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咱们来聊聊李秀成啊,和石达开比起来呢,李秀成在影响力这块确实是要稍逊一筹的。那这时候就有人会问啦,他要是想自己另谋出路的话,能有啥理由呢?你想啊,要是李秀成不管不顾地就把南京朝廷给抛弃了,连洪秀全下的“勤王”诏令都不放在眼里,那他以后还怎么能让大家伙儿心服口服地听他的?再说了,李秀成的爵位可是忠王呢,这“忠王”的“忠”字,那寓意着“万古忠义”,可真要是做出抛弃朝廷、不顾诏令这些事儿,那这个“忠”字对于李秀成来说,可就真的很难解释得清楚喽。

话说李世贤和汪海洋,他们可是手握数量号称有几十万的重兵呢。当时洪秀全那边的情况危急,需要他们回京勤王相助,为此洪秀全多次下诏进行催促,盼着他们能赶紧回来救援,甚至还专门派出了洪仁玕去劝说他们。但奇怪的是,不管怎么催促、劝说,这李世贤和汪海洋就是铁了心不回去。那后来又怎么样了呢?当南京城沦陷之后,李世贤和汪海洋所带领的军团一下子就没了那种战斗的劲头,整个军队军心开始变得涣散起来,情况十分糟糕。而且啊,他们之间还出现了相互吞并的乱象,如此一来,这支原本应该很有力量的军队就变得混乱无序了,结果就被湘军抓住机会,给逐个击破了。

大家想想啊,李秀成要是打算单干,自己去谋求出路的话,他又能上哪儿去呢?咱们看看之前石达开单干那时候的情况。当时呢,李秀成和陈玉成可都还留在南京朝廷这边呢。他们在那儿和八旗、绿营以及湘军的主力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拼杀,就这么着,把清朝的绝大多数武装力量都给牵制住了。而且,在北方,捻军的活动那也是相当频繁的,搞得僧格林沁根本没办法南下。这么看来呢,石达开那时候去创业,所处的环境相对来说还算比较不错的呢。

李秀成心里很清楚,石达开处在相对较好的环境下,最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在李秀成重新返回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是大势已去了,全国各地的起义活动也都陷入到了低潮阶段。经历了这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所有人都被折腾得精疲力竭了,再也没有了往日那种充满干劲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李秀成哪怕想要为自己谋求一条出路,那也是一点儿机会都找不到哇。

李秀成曾经打下了江苏、浙江等地,然而呢,到后来这些地方都被楚军以及淮军给攻占了,如此一来,李秀成在这儿就没了能够立足的地方喽。再说说两广地区吧,想回到那儿去根本就不可能。您想啊,要是两广地区能留得住,能作为合适的安身之所,那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时候不就可以直接在那儿建立起稳固的基地了嘛。可实际上呢,当初没能够在两广扎下根来,还得大老远地跑到江南去,结果到最后连一个能让自己安稳发展的后方都没能拥有。

大家知道,在当时啊,两广地区存在着极为尖锐的土客矛盾呢。这种情况下,以客家人为主的太平天国要想在那里好好生存下去,那可真是太难啦。而且啊,两广这块地方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战乱啦,这战乱一折腾,经济就变得凋敝不堪。这么个破败的经济状况,根本就没办法支撑李秀成去建立一番大业。再看看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这几个地方呢,它们可都是湘军的基地。在这样的形势下,李秀成对于把这些地方作为发展根基这种事儿,那是想都不用去想的,根本就没那个可能嘛。

关中这个地方啊,可以说是在理论上最为合适的创业基地啦,要知道,这里可是历代王者诞生的地方呢。但话说回来,这也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情况哦。先不说李秀成到底能不能顺利抵达关中这回事儿,就算他真的到了关中,那又要怎么去和西北起义军处好关系呢?这其中的困难可不小,毕竟双方在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呢。

另外呢,关中地区早已不像秦汉时候那样是所谓的“膏腴之地”啦。这里的荒漠化情况挺严重的,由此导致粮食产量不足,根本没办法实现粮食方面的自给自足。要知道在盛唐那个时期哦,李治还有武则天这两位帝王,他们就时常会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去“就食”呢。为什么要去洛阳“就食”?就是因为洛阳能够享用到通过大运河从江南运送过来的各类物资,这样就能满足生活所需啦。

李秀成要是前往关中地区的话,有一个很关键的难题就是粮食问题没办法得到妥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方面就能够不慌不忙地对其进行围堵行动了。而且呢,李秀成还存在一个不利因素,那就是他缺乏一种所谓“大义”的名分。要知道,洪秀全以及他的后裔都没有一同前来,这样一来,李秀成就找不到一面特别合适的旗帜来作为号召。没有这样一面旗帜,在统战方面可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啦。综合这些情况来看,最终的结果那自然也就不难想象得到是什么样的了。

李秀成心里很清楚,自己想要另谋出路,其实也不过就是能稍微推迟一下最终灭亡的时间罢了,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东山再起。他一直把石达开在大渡河遭遇惨败的这个教训牢牢记在心里呢。想当初,石达开那么厉害的人物,在那种情况下都没办法达成目的,最后落得个惨败的结局。自己的能力和处境又能比石达开好到哪儿去呢?所以他觉得自己要想成功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儿。

慕容吐谷浑以及耶律大石能够取得胜利,这里面除了他们自身具备很强的能力之外,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得说是“时运”呢。您想啊,如果他们不是恰好生活在那种乱世之中,恐怕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就拿十六国时期来说吧,那时候中原地区各个势力之间相互不停地攻伐征战,在这样一种混乱的局势下,也就有了比较多的可以去开创一番事业的机会哦。再看看耶律大石这边,当时金国和南宋、西夏之间矛盾那是相当的多,动不动就兵戎相见,打得不可开交。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各方势力矛盾冲突不断的大环境,耶律大石才有可能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去做那些他所做的事情,不然的话,他又怎么能够有这样的一番作为呢。

在太平天国发展到后期的时候,清朝那边的整体局势呢,大致上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哦。当时在西北以及西南地区虽然也存在着起义军的活动,可这些起义军的力量,还远远没办法对清朝造成那种极为严重、足以使其根基动摇的打击呢,离让清朝伤筋动骨的程度差得远啦。咱们再来说说李秀成这边哦。李秀成要是想取得成功的话,那得是在一种特定的大环境下才有可能哦。什么环境呢?就是得像元末、明末时期那样,出现大规模的起义情况才行。而且呢,各地的起义军得实力都特别强悍,强悍到能够把清朝的统治机器都给打碎、打破它原有的统治秩序呢。只有在这样的局面下,李秀成才有那么一丝机会在各方势力相互争斗、逐鹿天下的局势当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