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视角下,2024的看法与干法

衷心书院 2024-02-12 09:18:01

2023,未来世界的因子,似乎正在慢慢聚拢。生物科技的兴起、人工智能的突破,人口、增长与全球格局的变化,正在且不可逆转地重塑着时代。2024,我们需要坚持什么,又该如何锚定方向?

为此,中信出版集团、中信书院和广州•鹏瑞1号联合举办了“展望2024:投资经典读书会”活动,邀请了三位不同领域的业界大咖,从经济大势、人生建议、企业突围三个方向,复盘2023,洞见2024。

无论2024如何展开,相信今天这篇文章都能够帮你看清形势、鼓起信心、明确方向,助你在2024过得更好。

来 源 | 中信书院(ID:citicbook)

编 辑 | 三 昧

洪灝:2024,不拼肌肉拼脑子

洪灝——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预测:经济、周期与市场泡沫》作者,被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评为2023年度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被《亚洲私人银行家》评为2022年度最佳经济学家

我想分享的不仅是对于明年的展望,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来看以下三张图:

第一张图:60年代以来美国十年国债收益率变化情况。

当十年国债水平上升,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就会提高,投资门槛提高了,投资价值就会降低。从80年代最高点到现在,画一个趋势线,把往下走的趋势里所有高点连在一块,所有低点连在一块,每次高点的出现或者每次无风险收益率十年国债水平上升,都伴随着一次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波。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0年海湾战争,1994年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2018年贸易战役,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通胀水平上升。到了2020年,格局性的变化发生了,蓝色这条线不再是有规律的波动。

在过去40年里,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看到全球无风险收益率下降一个台阶。在一个无风险收益率不断降低的市场,对于风险资产的估值不断提高。如果无风险收益率是0,甚至可以对风险资产或者成长性的资产进行1000倍、10000倍的估值。如果今年买了美国那7只最大的股票,标普创新高,投资回报率会接近80%。甚至10年前,作为价值投资者,巴菲特也开始买成长性科技股(苹果股票)。

因为芒格从根本上改变了价值投资理念。过去的理念有一个根本性错误,便宜就是好。但是芒格说,不仅价格要便宜,公司还要好,但是好公司就不可能很便宜,所以我们应该用合理的价格买好的公司,这个理念改变了巴菲特的一生。过去40年,是成长性投资的环境。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不完全对应,但是两者是阴和阳的关系。

如果过去40年成长性投资一直在增值,那么反过来,未来价值投资将会跑赢成长性投资。到了2022年,我们看到了一个格局性的变化,必须用新思维来审视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资的部署,成长性投资要靠边站,而价值投资将会王者归来。

第二张图:美国的CBOE VIX(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

从1996年到现在,经过量化和滤波的处理,很明显出现了一个周期性波动规律,2005年到2011年,2012年到2022年,每个市场波动周期大概是10—11年。

第一波,出现在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这是全球格局性的变化;

第二波,2011年美国国债评级历史性下调,隐含波动率飙升;

第三波,在2023—2024年交界,由于通胀的上升导致预测的可见度下降。高波阶段才是产生机会的阶段,出现泡沫的概率或者高回报概率在上升,没有波动就没有交易机会。

在未来的5到10年,我们会看到肥尾事件的概率比黑天鹅的概率还要高,这才是创造历史的时刻。比如,加密货币、AI板块、半导体板块、生物科技板块,这些领域会出现爆款黑科技。第三张图:过去150年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

每个低点间隔大概是35年,每个35年的大周期对应的是10个三至五年的小周期叠加,两个35年的长周期形成一个70年的超级长波。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78—79岁,全世界的平均寿命73岁,这个长波就对应了人的一生,也是每个交易员梦寐以求的波动性指标,因为上有顶下有底,而且周期性波动规律非常明显。

1929年经济大萧条,1956年咆哮的50年代,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9年次贷危机等等。现在又再次处于波动率上升的阶段,对于一个交易员来说波动率上升是好事,但同时增加了肥尾事件和两边极端风险出现的概率,为投资部署带来了困难。所以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价值投资将王者归来。

价值投资不是一个买入持有的动作,价值投资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生价值的过程,这才是价值投资。

未来真正值得投资的是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企业,比如英伟达、特斯拉、微软。微软80年代在纳斯达克上市,今天它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活的比以前更好,由微软投资的OpenAI真正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新环境里,一定会产生一大批公司和人才,并进入高波阶段。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金融业对GDP的价值贡献是全世界最高的,内地金融行业平均工资已经高过中国香港。很多事情都会改变,在新的时代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适应变化的能力,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比拼的不是肌肉而是脑子,这是一个模式的转化。

施宏俊:2024,芒格的人生建议

施宏俊——芒格书院创始人、曾担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中信出版集团董事总经理,世纪文景、中信大方出版公司创办人

去年11月28日,芒格先生去世了。2023年5月,我还曾到他家中与他见面,回想起来深有感触。他住的房子是60年前自己建造的,特别平实、简洁。他的一个儿子是物理学家,一个孙子在硅谷工作,一家人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很像是一个中国式大家庭。

我们问他:您快100岁了,对过上幸福生活有什么忠告吗?想留给这个世界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芒格说:要获得幸福生活,第一要降低预期,第二要在逆境之中,咬紧牙关,埋头苦干。对于企业家来说,是要做好的生意,不要把你不喜欢的东西卖给别人,而应该将好产品卖给别人,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不幸的人。这都是有能力的人必需要做的事。对中国人来说,除了要发扬儒家传统和坚持终身学习以外,还要通过学习科学和工程,通过跨学科学习获得普世智慧,来取得成功。

芒格从哈佛法学院毕业之后,第一个职业是律师。1962年时完全转换成了投资人。他说我不喜欢从客户那里按小时收钱,与其这样,不如把时间卖给自己来做投资,结果可能会更好。

1973年,芒格的合伙基金下跌31.9%,1974年,下跌31.5%,加起来跌去了超过一半,但是他仍然能够顶住压力,最终与巴菲特一起保持了60年20%的复利增长。生活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难的,但是我们还是得坚持,或许这就是芒格的长期主义给我们的答案。

我做了近30年的出版人,整个生涯中最让我自豪的书就是2010年出版的《穷查理宝典》和今年出版的《芒格之道》。这两本书不只是价值投资的圣经,其中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给大家讲一个书中的小故事:

芒格的儿子小查理15岁的那年冬天,芒格带着全家去太阳谷滑雪度假。假期的最后那天,查理·芒格和小查理·芒格冒着风雪开车出去,绕了十分钟的路去给他们那辆红色吉普车加油。

当时,他们他正争分夺秒地赶回家的飞机。到加油站后,小查理发现油箱里还有半箱油时,他感到很吃惊。他问芒格,爸爸,还有那么多汽油,我们为什么要停下来?芒格说:“查理,你要是借了别人的车,别忘了加满油再还给人家。”这才是为人处世的道义。

芒格一生就有很多的好友。如何才能拥有这么好的朋友圈呢?其实这取决于做人的底层逻辑。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再比如他说:

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如果你知道会死在哪里,就永远不要去那个地方。

别为你不尊敬和不钦佩的人工作,只跟你喜欢的人共事。

一生要有一个贤妻相伴,三两知己同行足矣。

每过完一天,要比早晨醒来时更进步一点点。

2024,继续往前走,需要我们不断打破认知。比如最初我对拼多多有些抵触,但现在确实看到了它的独特之处。拼多多触达到了三四线以下城市和广大农村人群的消费习惯,让我们开始了解这个极大的下沉市场。

另外一个认知的改变在于前沿科技。上周我们请了一位深圳的创业者来谈脑机接口。他做脑机接口,目前主要是为残疾人安装义肢,使得残疾人能通过神经连接,实现正常人手臂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相关科技还有望与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结合,改善人的睡眠、提高记忆力、缓解抑郁症。可以想见,前沿科技的产业化会是一个特别大的市场。

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更多还是要看具体的企业,从下到上看能找到更多的机会。虽然消费的预期不及,但是中国的制造业还是有好企业,比如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现在的广州南沙区就像是1992年的深圳,这么一片热土上,不断盖起高楼。相信中国还是有很多的创业和发展机会。

冉涛:2024,华为的商业启示

冉涛——百森智投创始人/董事长,前华为COE专家、华为全球招聘负责人,《华为灰度管理法》作者

今年我大概给1000多名企业家做过分享,这1000多名企业家都在干什么?分为两类:第一类躺平的企业家,人裁一裁,钱减一减,去高尔夫球场排队打球。第二类恐慌的企业家,中国5000多家上市公司,这一年我大概跟20多个上市公司董事长直面对话过,他们有一种恐慌,2900可能不是底。

经济的两重天难在哪里?难在于企业家在发展过程中现在遇到了很多困惑,这种困惑一方面来自A股的价值投资,另一方面管理层面的无奈,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三板斧“定目标,打鸡血,给激励”失灵了。

为什么疫情结束了,我们的经济挺不上去呢?这不能简单归咎于过去三年疫情的管控,除了疫情影响之外,中国经济有一个大趋势,从过去的短缺经济在快速得向过剩经济转型。未来的经济发展主题词可能是低增长和高过剩。

2019以前,很多企业认为年度目标的基本值是每年增长30%,以后的基本值可能会是5%,这个变化是对企业家最大的一个挑战。要适应新时代,过去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办法都需要重写一遍,好日子的红利过去以后,剩下的是真功夫的红利。

这就要求我们修炼“组织的韧性”。那么谁的韧性强呢?毫无争议,过去4年,华为的韧性绝对排到第一位。在美国的打压下,年营收从9000亿被打到6000亿,又从6000亿恢复到7000亿,2024年实现了谷底反弹。

华为到底做对了什么?我总结了9个字:做对事,选对人,分好钱。

第一点,做对事。搞定战略,让战略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不靠运气,脚踏实地地做。为什么美国会在2019年制裁华为,因为华为至少对抗了美国5个行业6家赫赫有名的公司。

第一,移动通信。2018年,华为成为全球5G TOP1供应商;

第二,高端路由器。华为和思科竞争了20年;

第三,智能手机。在华为手机崛起之前,苹果手机独占全球手机行业76%的利润。短短7年,华为重新洗牌了高端手机市场;

第四,芯片。2018年,微软选择华为麒麟芯片作为全球合作伙伴,直接和美国英特尔和高通硬碰硬;

第五,操作系统。诺基亚的塞班倒下了,微软的windows也倒下了。真正崛起的鸿蒙操作系统用户已经突破4亿。

第六,新能源汽车的突飞猛进。

按照估值来算,如果华为上市值多少钱?所以核心竞争力是一家公司的关键财富,这才是价值投资的本质。中国需要一批真正做价值而不是做价格的企业,A股才能成为与GDP经济总量匹配的投资市场。

第二点,选对人。14亿人口红利已经过去了,对很多企业来讲,要思考人才红利,如何把人从被管理的资产,变为被激发的对象,不能做人才的大水漫灌,要做人才的价值投资,投在哪些关键领域,投给哪些关键人群,这是今天企业家要换位思考的地方。

华为科技成果迭出的背后是选对了人。2006年,华为开始引入了一套领军人才的五项素质模型,先把未来的千里马选出来,给他们以更多的机会成长,这才是人才红利。

人才和投资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投资遵循的是低买高卖的原则。对人才来讲,未来跑赢大盘,成为一家有价值的公司,需要我们在早期价格还远远低于价值的时候入手,这就要求你有伯乐之眼。

第三点,分好钱。分配是个大问题,我们要解决老板和员工对立这道鸿沟。我把华为分配机制起了一个名字叫“四步骤分钱法”,四个步骤五个参数,完成了公司到个人的分配逻辑。

举个例子,2008年,华为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按照薪酬包管理原则,180亿的薪酬包分给9万人,人均收入20万。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高峰8963亿,1700亿的薪酬包分给18万人,人均收入90万。11年时间,人员只翻了一番,企业赚了9倍,员工赚了4.5倍。分钱的精髓在于打造利益共同体,让员工主观上为自己赚钱,客观上为企业赚钱,倒过来就错了。

最后股权的问题,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因为政策允许华为自己建了一个“证券市场”,让渡了所有者权益的分红权,让8万多优秀员工持有这部分钱,反过来跑赢了西方的竞争对手。整个华为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任正非的灰度思想,既要又要,想要还要,是不可能的,当我们获得一点东西的时候就要失去一点东西。员工和老板的利益关系最终变成一种规则,不因领袖的更迭而破坏这种规则。

对市场经济来讲,法制是基础,对企业来讲,治理结构就是基础,让员工在这套企业运作基本机制上,能够发挥最大价值,这就是对人才的保护。

2024如果用一个词来讲:分化。企业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并不是没机会。

第一点,最近有两家企业找我,一家建筑企业过去三年增长了5倍,一家做传统连接器的企业增长46%,高手可能在民间。现在来看,做人工智能亏的多,传统行业做的好也能赚钱。

第二点,去年上半年倒闭了46万家企业,当中小企业倒闭潮来的时候,对于头部企业是一个好事。第一选人升级,第二做好分配,第三可持续增长。

世界上根本没有红海和蓝海,只要你足够优秀,任何行业都可以做一遍。红海是低水平竞争打价格战,当你水平强了就是蓝海,掌握定价权。所以本质还要回归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竞争力一定是面向客户,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造高额价值,赢得竞争优势。

0 阅读:0

衷心书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