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神奇的可变形电池。这种电池就像牙膏一样柔软有弹性,可以随意改变形状,并且能被应用到各种可穿戴设备和医疗仪器中。

传统的电池又大又笨重,而这款新型电池却大不一样。它的电极是由可持续材料制成的液体,这些材料包括造纸业的副产品木质素,还有导电塑料。就算把它拉长到原来长度的两倍,它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能反复充电数百次。凭借这些设计和环保方面的优势,这款电池很可能会给未来十年里数以十亿计的智能设备带来全新的供电方式。
在未来十年,预计会有超过一万亿台设备接入互联网。除了我们熟悉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笔记本电脑,还有很多可穿戴医疗设备,像胰岛素泵、心脏起搏器、助听器和健康监测仪等也会接入网络。再往后,软性机器人、电子织物以及和神经相连的植入物等,也都离不开供电。而要给这么多设备供电,电池就需要更小、更软,适应性更强。

以前人们也尝试制造柔软可拉伸的电池,有的用橡胶复合材料,有的用相互滑动的连接结构,但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电池容量大,往往电极就厚,也就更硬。而林雪平大学的研究团队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是首个证明电池容量和硬度无关的团队。
过去也有人测试过液体电极,但效果不好。以前用的液态金属,比如镓,只能用作阳极,而且在充放电的时候还容易凝固,失去流动性。另外,以前很多可拉伸电池用的稀有材料,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很大。

这次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导电塑料和木质素制造出了软性电池。这种电池能反复充放电 500 多次,性能还能保持稳定,拉伸到两倍长度也不影响使用。而且,制造电池的原料导电塑料和木质素都很丰富,把木质素这种造纸业的副产品变成电池材料,也更加环保。
不过,这款电池目前还不是十全十美。现在它的电压是 0.9 伏,研究人员下一步打算通过使用其他化合物来提高电压,比如地壳中常见的锌和锰。相信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这款电池未来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为可穿戴科技带来更多可能。
参考资料:DOI: 10.1126/sciadv.adr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