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江西九江:洋镜头里的儒励女中和生命活水医院

醉薇聊历史 2023-10-22 13:07:00

江西九江有“小上海”之称,早在1861年便已正式开埠通商,随着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的蜂拥而至,千年古城九江也变得愈发繁盛。

本组照片是由西方传教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生动再现了当年九江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照片中有儒励女中的学生、生命活水医院患者以及普通的家庭成员,让我们得以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走近这些生活在九十多年前的人们。

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历史,本人对照片进行了高清处理和上色。

九江街巷

九江城内的 住宅区,一条石板小巷从两排民宅之间穿过,小巷内除了有来往的行人,还有拎着警棍的巡警。

儒励女中

儒励女中是九江的一所教会学校,创办于1873年,最早位置在九江城外江边土桥(今庐山路北端),开始是一所半日制女子学校,后来才改为全日制。图为儒励高中部女生的合影。

女学生

儒励女中首开九江女学之先河,也是江西省最早的女校。学校开办之初,虽然采取“学费不收,衣食均仰于学校”的招生措施,但人们受传统思想的约束而不愿报名,结果只招到了两名学生,而且都是学校中国教员的亲戚。

夏装

上图女孩子的夏装照,感觉年龄突然要小很多。1907年9月儒励女子学校教学楼落成, 为纪念美国密歇根州新华报副主笔萨丽·安·儒励森·费什女士,学校正式命名为儒励女子中学,入校的学生也逐年开始增加。

日课学生

两名穿着宽袖短袄的小女孩,同样面料的裤子,黑布鞋。她们都是儒励女子学校的日课学生,只在每个礼拜天来学校上课。

生命活水医院

生命活水医院是今天九江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一所创建于1893年的教会医院,距今已有整整一百三十年历史。图为当年活水医院全体员工的合影。

小患者

三个妇女抱着婴儿站在生命活水医院的庭院里,几个小婴儿不同部位都包扎着绷带。从妇人们轻松的表情可以看出,她们对这所医院的医术是非常信任的。

庭院内

庭院里的一群人,受伤的都是一些小孩子。也难怪,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能精心照料,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伤害。从图中看,当年医院的庭院还是很漂亮的,路边种植着棕榈树,还摆放着一些盆花。

父女俩

穿着长棉袍的一对父女,父亲年龄不大,因为生病,手里拄着一根拐杖。女儿身穿男装,可能是为了避免惹不需要的麻烦,但是陈旧臃肿的衣服依然遮蔽不了她端庄秀丽的面庞。

医院门外

几名携带着双拐的病人在生命活水医院门前晒太阳,显然是腿脚受过伤。在墙壁的拐角处,站着一个卖东西的小贩,手里拎着一只竹篮子。

出院

痊愈的病人准备离开医院,他的铺盖卷用一根棍子挑着扛在肩,虽然身体看上去很瘦,但是精神抖擞,说明恢复得不错。

布贩子

一个老人抱着几匹白布站在盆花旁边,他是一名小贩,走街串巷收一些家织的白布,然后拿到医院里来出售。他知道,医院对白布的需求量比较大。

牯岭女孩

三个女孩子在牯岭合影。个子最高,穿棉长袍的是中国女孩,她的旁边是一大一小两个朝鲜女孩,大点的身穿传统服装,两个小朋友的脸部轮廓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一家三口

九江的一户三口之家的合影,男主人戴着瓜皮帽,穿着长袍马褂,女主人穿偏襟宽袖短袄,手里拿着汗巾。婴儿被扶着站在椅子上,头顶“一把揪”绒线帽,大花长袍。感觉男主的年龄有点偏大。

另一个家庭

另一户三口之家的合影,穿着打扮和前面的有着明显区别,前者穿着是传统的老服饰,后者则更为时尚一些,分别穿着长袍、旗袍和皮鞋。

母与子

这是九江一对母子的合影,母子俩拉着手,很亲热。母亲裹着小脚,穿着丝绸的大褂。儿子穿着鸡心领的绒线衫,这在当年已经是很洋气的打扮了,不过,下身穿着的却是缅裆裤,脚下的“角子嘴”棉鞋也不是很给力。

爷孙俩

九江的一对爷孙。爷爷是一名传教士,花白头发,戴着眼镜,很有学问的样子。孙子是一名童子军,穿着制服。

流浪汉

在那个年代,最不缺少的就是穷人。图为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没有食物,也没有家,只能躺在路边人家的篱笆墙外,准确地诠释了什么叫“寄人篱下”。

更多浔阳老照片,请点击下方的《江西老照片合集》!
0 阅读:4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