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的刘娥,二婚村妇44岁上位,敢穿龙袍却为何不称帝?

夏恂谈历史 2023-06-10 03:31:03

如果偶然提起刘娥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并不算多,但根据她的故事改编成的一个历史剧恐怕就算得上家喻户晓了,那部剧的名字叫做《 狸猫换太子》。刘娥,从一个卖唱的孤女,荣升到母仪天下,再到垂帘听政,再到身披龙袍,这位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一生充满了曲折离奇,却也精彩纷呈,令人刮目相看。毋庸置疑,刘娥是一个铁腕女子,史学家们常将之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但她功绩赫赫,被史书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是一位上对得起赵家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千万黎民的好皇后、好太后。

苦熬数载终入皇宫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不久,一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在月色中被悄悄地带入宫中,并立为美人,她是刘娥。尽管这样的“迎娶”方式太过简单,但刘娥却喜极而泣。的确,为了这一天,她战战兢兢等待了十五年,确实让人感慨万千!

刘娥(公元968~1033年),山西太原人,后举家迁至益州(今成都)。据说刘娥出生时,母亲庞氏曾梦到明月人怀,便取名刘娥。刘娥出身不俗,祖父刘延庆在五代时官拜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刘娥的童年很不幸,尚未谙世事时,父亲在一次跟随皇上征伐北汉的军事行动中死去,因刘通无子,家道中落,母亲只得带着刘娥回到娘家。宋代礼教制度异常严格,庞氏年轻丧夫,被视为不祥之人,小刘娥自然也不会被宠爱,大概出于生计的考虑,刘娥学会了一手击鼓的谋生技艺,善说鼓词儿。

少年贫寒的滋味,使这个本来天真明媚的少女比寻常女子多了更多的欲望和心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娥出落成一个标准的蜀地美女。生性贪婪的外祖父迫不及待地将年仅15岁的刘娥嫁给当地青年龚美。龚美是一个银匠,他一心想到外地去谋生,便带着刘娥来到京城汴梁(今开封)谋生。

不过关于这段故事,也有一种说法是刘娥和龚美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夫妻。当时刘家家道中落,刘娥举目无亲,好心人龚美收留她,两人焚香对拜结为异姓兄妹。就这样,两人结伴一同前往京师汴梁。

不管哪一种情况,刘娥总之是来到了汴梁,并因此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刘娥跟着龚美几经辗转、鬼使神差地得以进人宋太宗之子襄王赵恒的府中,并为赵恒敲鼓唱词。

刘娥天生丽质,娇小可人,一番拨浪鼓敲打下来,节奏铿锵,别具韵味,令襄王心动不已。

当时,襄王已经到了婚配的年龄,可皇帝迟迟没有赐婚,他不敢轻举妄动,便偷偷地将刘娥接进襄王府,日夜相伴。虽然日子过得小心翼翼,但想到以后或许能够借此富贵,刘娥对待襄王百般温柔。

偏偏好事多磨,尽管刘娥与襄王的恋情并没有和外人声张,但还是被襄王的乳母韩国夫人发现。韩国夫人认为襄王小小年纪就沉溺女色很不高兴,而且她认为刘娥出身卑贱、来历不明,便报与宋太宗。

宋太宗即命襄王进宫,当面训斥,令他赶走刘娥。襄王因惧怕宋太宗的权威,不敢继续再留刘娥,但又舍不得刘娥,便派人偷偷地将之藏到王宫指挥使张耆家,不时私会。这个瞒天过海的计划瞒住了宋太宗和韩国夫人,一过就是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里,宋太宗意识到襄王长大成人了,便封其为韩王,还几次赐婚,襄王政务越来越繁重,府里又娇妻美妾成群,他和刘娥相聚的日子越来越少,刘娥整日过的是一种偷偷摸摸、战战兢兢的生活,既怕宋太宗和韩国夫人发现,又要面对感情上的种种煎熬,不知道自己这样熬下去最终是个什么下场。

但刘娥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弱女子,加之母亲早年告诉她的“月人怀而孕”及“必为贵人”的故事,使她坚信自己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当襄王不在的时候,她就博览群书,还跟着张耆家里的文人雅士学习琴棋书画,更有一种成熟的韵味在期间,使襄王欲罢不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斗争,襄王继承皇位,是为宋真宗。刘娥被宋真宗从张耆家接到宫中,立为美人,从此结束了与襄王暗相通情的地下生活,成为正式宫妃。

借腹生子入主中宫

十五年战战兢兢的生活,使刘娥养成了善于观察、遇事机敏的性格,也刺激了她参与政事的野心。毫无疑问,这种性格在宫中是一笔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它助刘娥成为一个铁腕女人,排除重重阻力登上了皇后宝座。

郭皇后乃大将军郭守文之女,她仗着郭氏后台,在宫中对其他妃嫔颐指气使,刘娥明白了家世后台影响着后宫地位,但自己无父母兄弟,怎么办呢?趁真宗高兴时,刘娥请求封“表哥”龚美为官,真宗应允,并赐龚美姓为“刘”,自此刘娥在宫中不再孤身一人。

刘娥尽管得到了宋真宗的宠幸,但因郭皇后已入居中宫,自己又暂时想不出代而为之的好办法,所以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提升。也许是天助,也许是命中注定,几年后郭皇后因丧子之痛病逝了!

宋真宗以中宫虚位为名,欲立刘娥。谁知,大臣李迪等大臣们屡次上疏谏诤,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又无子嗣,不可母仪天下。宋真宗为了不使事态扩大,只好暂且先将刘娥拜为德妃。

的确,尽管刘娥希望自己被立后,但她的出身、实力、子嗣等方面,均没有做皇后的条件。刘娥绝非等闲之辈,她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一个母凭子贵的计划,当上了皇后。

刘娥这个母凭子贵计划,在后来的戏曲、小说中被演绎成了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不过真正的事情经过并不是刘娥真的以狸猫换太子,这都是文人杜撰出来的。历史的真相是刘娥“借腹生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刘娥已经是40多岁的半老徐娘了,她很想为宋真宗生个儿子,无奈肚皮不争气,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有怀上龙种,看来命中注定不能生儿子了。于是,她只好将目标转向了自己身边的一个侍女。这个侍女为李氏,皮肤白皙,宛若玉脂,令人悦目,而且为人庄重寡言。

有一次,真宗留宿刘娥宫中,刘娥故意推说自己身体不适,便让李氏侍奉皇帝入寝,竞然身怀有孕。与此同时,刘娥对外宣称自己怀上了龙种,密不见人。10个月后,李氏一生产,刘娥就把孩子抱走了,并告诫李氏绝对不许声张,又嘱咐所有知情人不许走漏一丝消息,顺理成章地将孩子归到了自己名下。真宗宠爱刘娥,也默许了她抱养李氏之子这件事,并将孩子赐名为赵祯。

有一个皇子挂在名下,朝中反对立刘娥为后的人少了,更有些善于察言观色者如丁谓等,乘机附和真宗,这更促使真宗下定决心,终于不再顾忌大臣的反对将刘娥立为皇后。这一年刘娥44岁,算的上是历史上较年长登上皇后宝座的女人了。

参与政事铲除异己

人主中宫,是刘娥的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刘娥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献媚,她聪明能干,有心计,有手腕,不言而喻,这决定了刘娥能够在今后的政治生活中对真宗加以影响。

据《宋史》记载:刘后生性警敏机智,善解事体,通晓经史,熟知政事,多年来,凡是她耳闻目睹的宫廷内外之事,不分大小巨细,她都可记其本末,言其梗概。

当时北面的辽国屡次南侵,边境告急,真宗每次退朝回宫后要批阅大量的奏章,常常要到夜半三更方能完毕。每当这时,刘娥始终与真宗相伴,或对一些事情的处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能引征以往故事帮真宗用以参考。

这样一来,刘娥不但培养、提高了政治才干,也进一步加深了她与真宗的感情。正因她与真宗之间在政治上存在着共同的志趣,她才得以在真宗的感情深处占有固若磐石的位置,冠华六宫。

由于真宗的宠幸和信任,刘娥在政治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她深知自己在宫中势单力薄,便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心腹之臣,她周围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其中以钱惟演、丁谓等人为主。

公元1020年,真宗患风疾,艰于言语,神志恍惚,说过的话、许过的诺经常不记得,这种情形,他更无法正常处理国政。多年来,一直充当真宗政治伙伴的刘娥乘机把持了大权,朝廷之事多由她决断。

大宋王朝极重身份家世,刘娥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因此大权在握后,她立即开始为自己的祖宗追加封赠,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追封高官厚爵,大力抬高了娘家的身份地位。

刘后权力的急剧膨胀,遭到了一批大臣的强烈反对。其中以宰相寇准为首,支持他的还有参知政事李迪和翰林学士杨亿等有名望的大臣,秘密启奏真宗:“皇太子国之储君,人所属望,愿陛下以宗庙社稷为重,使令监国,择方正大臣为羽翼,尽心辅弼。”真宗表示同意。

刘娥得知消息后,当然无法等闲视之,她利用丁谓、曹理庸等人相抗衡,极力在真宗面前搬弄调拨,诬陷寇准结党朝廷,权炽势盛,有逆反倾向。真宗因病情早已经言语错乱、神志不清,便同意免去寇准的宰相之职,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刘娥担心寇准复相,请求将之贬出京城。

在真宗尚未表态之际,又发生了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使寇准再次遭到刘后一派的打击,这场政变的策划者是内侍省副都知周怀政。周怀政与寇准交往密切,寇准被罢相后,丁谓也乘机疏斥之,他心中不安,决定铤而走险,私下招来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等商议废除皇后。

不料,杨崇勋被丁谓收买,结果周怀政党羽被捕处斩,寇准受牵连又被远贬到道州(今湖南道县),朝中与寇准关系密切者,如继任宰相李迪皆被斥退,反对刘娥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了。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刘娥将亲信丁谓安排为中书,钱惟演到枢密院,接着又任命刘美为马军司都虞侯,权领马军司,同时还掌管着皇城兵马司,负责宫城出入和戍卫等。至此,刘娥完全控制了政局,朝廷中再没有力量可以与她公开抗争。

真宗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神志不清。一天,他突然问身边的人:“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寇准与李迪了,这是怎么回事?”

左右惧于刘后的势力,无人敢应对明言。真宗临终前还反复地说唯有寇准与李迪可托付大事。

公元1022年,54岁的宋真宗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权取处理”,这份遗诏相当于认可了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太子赵祯即位,是为仁宗,刘娥被尊为皇太后。

把持朝政效力宋廷

当时仁宗只有11岁,丁谓等亲信投其所好,指出“眼下太子年幼,若得不到皇后支持,便不能立身固本,也难使天下人心归附。”于是,刘娥仿东汉太后坐左而幼帝坐右之制,至承明殿垂帘听政。

北宋六帝有四位垂帘听政的皇后,即仁宗曹后、英宗高后、神宗向后、哲宗孟后,而刘娥则是北宋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后。这样一个有智有谋的铁腕女子,注定要在宋朝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

垂帘听政之初,刘娥立即再次贬斥旧日的老对头寇准、李迪二人。寇准由道州司马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李迪也被贬往衡阳(今湖南衡阳)。按宋朝祖宗家法,把重臣贬往蛮荒远野之处,已是极重的处罚。后寇准处烟瘴之地,又年迈体弱,一年多就病故了。

就在这期间,刘娥还机警地识破和粉碎了乱政之徒,狠毒地贬黜了丁谓及其党羽。原来,丁谓自刘后临朝以来以勋旧大臣自居,欺负朝中孤儿寡母,勾结宦官雷允恭权倾内外,擅权弄威,内挟太后,引起刘娥不满。

一天,刘后在承明殿召谕朝臣:“丁谓身为宰相,交通宦官,互有请托。丁谓以往奏事,都说已与卿等议定,吾便皆表示同意,现在方知其矫诬!”结果,雷允恭被诛,丁谓被免职,后贬为崖州司户参军。

数年后,枢密使曹理庸也因冒犯刘娥威严被贬。有一次,曹理庯在帝前奏事,偶尔用手指击打腰带,刘娥看到后心想曹理庯怎敢如此无状,这不是藐视自己嘛,便借机将之贬到了外地。

所谓“兔死狗烹”,丁谓、曹理庯是刘娥排斥政敌的尖刀兵,如今她已经稳操权柄,无须宽待这等人的不法举动,也决不容忍他们冒犯自己的尊严。更何况,这样做还能树立个人的权威,一举多得。据史书记载:“丁谓、曹理庯既以侮权贬窜,而天下对刘后惕然畏之!”

经过多年的政治斗争,刘娥对朝臣结党营私深有感触,她知道自己年长,皇帝年少,很容易被有所图谋的大臣钻空子,于是她将大臣亲眷们的姓名一一记录在案,凡遇到有推荐官员的时候,她都拿去核对一下,只有榜上无名者才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刘娥虽然有些偏袒家人,但她号令严明,赏罚有度,并不纵容外戚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等贤才都得到了她的重用。

如此一番“大换血”之后,刘娥颁布制令自称“吾”,依旧与仁宗同御承明殿。经过相关部门的讨论,还规定:大臣奏表由内东门承递,另差内侍省都知一人跪授传进,皇太后所降批答,首书“览表具之”,末云“所请宜许或不许”。群臣上尊号“日应元崇德仁寿慈圣太后。’

事实证明,刘娥是很有才能的。她提倡恭、俭、仁、恕,兢兢业业地治理国事,保证了天下的太平、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如印刷术和火枪、火炮的发明,大型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这些成就不但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不做女皇良后寿终

刘娥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女强人,也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铁腕女人。直至仁宗成婚后,她也不愿意还政。这样一种局面使那些视大宋皇统神圣不可侵犯的大臣们为之担扰,他们纷纷上书请仁宗独自理政,刘娥则总是装聋作哑。

刘娥虽不愿还政于仁宗,但当有人鼓动她自立时,她却是怒不可遏。据载,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娥亲掷于地,道:“吾绝不做这种有负列祖列宗的事情!”刘娥表态后,群臣见她能以大局为重,如释重负,更加效忠;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

因此,刘娥临朝十几年的时间里始终没有自己称帝,宋仁宗虽为傀儡,但仍保持着其皇统地位。不过,这个铁腕女子追逐权力的欲望并没有灭绝,也很难说她没有萌发过仿效武则天称帝的念头。

有一天,刘娥突然找到参知政事鲁宗道问:“唐朝的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这个人怎么样?”

鲁宗道一点情面也不留,答道:“那是唐朝的罪人,她差点儿就葬送了社稷!”刘娥听了默不作声,一脸落寞之态。

当政时期,刘娥礼仪处处比拟至尊,甚至一度想凌驾于仁宗之上。一次,与仁宗同去孝慈寺拜祭,她以功绩自居,颇为得意,示意车夫把自己的车子赶到皇帝前面先行。一些大臣出来以“夫死从子,天经地义,太后岂可先皇上而行!”规劝,刘娥只好无奈地令车夫停车尾随皇上的车驾。

公元1033年2月,举朝要举行祭太庙的大典。刘娥也许是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主意一出,朝臣群情激昂,一致反对。但刘娥并没有采纳,仍然坚持此行。

不过令朝臣和仁宗倍感欣慰的是,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并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宣布结束临朝,退居后宫。

一个月后,刘娥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刘娥临终前仁宗一直在左右守候,他见母后数度拉扯身上衣服,便问参知政事薛奎原因。薛奎答曰:“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人葬”,仁宗遂下令给刘娥换上了皇后冠服。

仁宗还沉溺在悲痛中,一些旧臣上议,说刘娥并非他生母,生母是侍女李氏,更有当年被刘后贬斥者纷纷诋毁说李氏是太后毒死的。仁宗痛哭数日,下诏自谴,追认李氏为太皇后,迁葬永定陵,欲罢刘娥皇后之位。

不得不佩服刘娥的先见之明,高瞻远瞩。待仁宗遣人开棺验视生母李氏的棺木时,只见李氏葬品如一品夫人,冠服也与皇后相等,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遂给刘娥上香自责。

灵柩起驾这天,仁宗不但为刘娥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一般皇后只谥二字,而仁宗给刘娥谥号为“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以彰其功。

这样,刘娥这个早年经历坎坷的敲鼓女孩,竟然安安稳稳地走过了一生。她早年丧父,还一度靠卖唱为生,嫁给了一个平凡的银匠,却又幸运地遇到了钟情的真宗皇帝,一生对她痴情不改。刘娥一生没有生育,却始终被仁宗尊为母亲,在身世之谜被揭穿之后,也不曾毁了这个名份。这都是因为刘娥为人有心计但不狠毒,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她一生的幸福,从这一点上来看,与民间故事中“狸猫换太子”中的形象,是格格不入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我,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0 阅读:6

夏恂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